是时楚国虽已立比为王,畏灵王复来,又不闻灵王死,故观从谓初王比曰:“不杀弃疾,虽得国犹受祸。”王曰:“余不忍。”从曰:“人将忍王。”王不听,乃去。弃疾归。国人每夜惊,曰:“灵王入矣?!”乙卯夜,弃疾使船人从江上走呼曰:“灵王至矣!”国人愈惊。又使曼成然告初王比及令尹子晳曰:“王至矣!国人将杀君,司马将至矣!君蚤自图,无取辱焉。众怒如水火,不可救也。”初王及子晳遂自杀。丙辰,弃疾即位为王,改名熊居,是为平王。
平王以诈弑两王而自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百姓。复陈蔡之地而立其后如故,归郑之侵地。存恤国中,修政教。吴以楚乱故,获五率以归。平王谓观从:“恣尔所欲。”欲为卜尹,王许之。
初,共王有宠子五人,无适立,乃望祭群神,请神决之,使主社稷,而阴与巴姬埋璧于室内,召五公子斋而入。康王跨之,灵王肘加之,子比、子皙皆远之。平王幼,抱其上而拜,压纽。故康王以长立,至其子失之;围为灵王,及身而弑;子比为王十馀日,子皙不得立,又俱诛。四子皆绝无后。唯独弃疾后立,为平王,竟续楚祀,如其神符。
楚世家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周朝使者王孙满回答了楚灵王关于宝鼎大小的询问,指出真正的关键在于宝鼎所代表的德行,而非其大小或重轻。王孙满的回答深刻体现了当时礼仪的重要性和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财富的观点。
子闾曰:“王病甚,舍其子让群臣,臣所以许王,以广王意也。今君王卒,臣岂敢忘君王之意乎!”乃与子西、子綦谋,伏师闭涂,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为惠王。然後罢兵归,葬昭王。
子闾表示,如果楚灵王突然去世,他将不会忘记他的意愿,并会遵循他的遗愿来处理国家的事务。子西和子綦同意这个计划,并准备在楚国的首都迎接越女之子章(即后来的楚惠王)登基。他们秘密地安排军队并在道路两旁设置障碍物,以便顺利地迎接这位年轻的国王,并继续执行楚灵王未完成的事业。
楚惠王即位後,子闾等人继续辅佐他,巩固楚国的统治,确保国家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的领导层。通过这种方式,楚惠王得以稳定国内政治局势,继续执行楚灵王的遗志,为国家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事件不仅展现了楚惠王及其臣下的智慧和忠诚,也反映了当时楚国内部的复杂政治斗争。通过这种方式,楚惠王得以稳定国内政治局势,继续执行楚灵王的遗志,为国家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历史片段不仅展示了楚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揭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