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冯翊,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罢,复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县二十四:高陵,左辅都尉治。莽曰千春。栎阳,秦献公自雍徙。莽曰师亭。翟道,莽曰涣。池阳,惠帝四年置。嶻㠔山在北。夏阳,故少梁,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北。有铁官。莽曰冀亭。衙,莽曰达昌。粟邑,莽曰粟城,。谷口,九嵏山在西。有天齐公五床山、仙人、五帝祠四所。莽曰谷喙。莲勺,鄜,莽曰修令。频阳。秦厉公置。临晋,故大荔,秦获之,更名。有河水祠。芮乡,故芮国。莽曰监晋。重泉莽曰调泉。郃阳,祋祤,景帝二年置。武城,莽曰桓城。沈阳,莽曰制昌。褱德,《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洛水东南入渭,雍州浸。莽曰德欢。徵,莽曰泛爱。云陵。昭帝置也。万年。高帝置。莽曰异赤。长陵,高帝置。户五万五十七,口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莽曰长平。阳陵,故弋阳,景帝更名。莽曰渭阳。云阳。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
诗句:
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名河上郡。
九年罢,复为内史。
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
户二十三万五千一百一,口九十一万七千八百二十二。
译文:
左冯翊,这是秦朝的内史之地,在高帝元年时属于塞国,高帝二年更名为河上郡,九年撤销后又重新改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它被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改名为左冯翊。共有二十三万户、九十万一千七百八十二口人。
注释:
- 高帝元年:指秦朝时期,这一年左冯翊隶属于一个叫做塞国的行政单位。
- 二年:这里指的是高帝三年,即公元前206年,秦始皇去世后,中国进入了为期约五年的楚汉相争时期,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
- 河上郡:这是一个历史地名,可能是指位于今天陕西省境内的一个古代行政区域。
- 九年罢:这表示在高帝九年之后,左冯翊这个行政区划被撤销了。
- 武帝建元六年:这是汉武帝刘彻开始实施政治改革的时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包括分封诸侯、削弱丞相的权力、设立监察制度等。
- 太初元年:这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特定年份,太初元年标志着汉朝新的政治体系和行政区的建立。
- 户、口:这里的“户”和“口”分别代表户籍数量和人口数量,是中国古代统计人口和家庭的重要方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左冯翊的历史沿革进行描述,展现了该地区从古到今的变迁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在不同朝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变化。同时,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地理行政区划变更的描述,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政府设置和调整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诗中的地理信息对于了解汉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