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国,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莽曰新博。属冀州。户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口万三十万四千三百八十四。县十七:信都,王都。故章河、故虖池皆在北,东入海。《禹贡》绛水亦入海。莽曰新博亭。历,莽曰历宁。扶柳,辟阳,莽曰乐信。南宫,莽曰序下。下博,莽曰闰博。武邑,莽曰顺桓。观津,莽曰朔定亭。高提,广川,乐乡,侯国。莽曰乐丘。平堤,侯国。桃,莽曰桓分。西梁,侯国。昌成,侯国。东昌,侯国。莽曰田昌。修。莽曰修治。
河间国,故赵,文帝二年别为国。莽曰朔定。户四万五千四十三,口十八万七千六百六十二。县四:乐成,虖池别水首受虖池河,东至东光入虖池河。莽曰陆信。候井,武隧,莽曰桓隧。弓高。虖池别河首受虖池河,东至平舒入海。莽曰乐成。
诗句:
信都国,景帝二年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复故。莽曰新博。
- 注释: 信都,即现在的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一带,在汉景帝时期被设置为广川国,宣帝时期的甘露三年恢复原名。
译文:
信都,是汉代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景帝二年时名为广川国,宣帝甘露三年后又恢复原状。后来王莽时期称为新博。
赏析:
此句描述了信都有过多次更名的历史变迁,从广川国到景帝时期的名称再到宣帝时期的恢复,以及后来王莽时期的再次命名。这不仅展示了地名的变化历史,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变动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通过这种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复杂原因。
诗句:
属冀州。户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口万三十万四千三百八十四。
- 注释: 冀州,指中国古代地理区划之一,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等地。户数为65556,人口为1304384人。
译文:
这个地区属于冀州。户籍总计有65556户,人口达到1304384人。
赏析:
这句描述了冀州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和行政背景,提供了该地在汉代的人口规模。通过这种描述,我们能了解到汉代冀州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它在当时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户口管理和人口普查的重视程度。
诗句:
县十七:信都,王都。故章河、故虖池皆在北,东入海。《禹贡》绛水亦入海。
- 注释: 信都、王都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县城名。章河与虖池都是古代河流名称。“《禹贡》”是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禹贡》的简称。绛水指的是一条河流,其入海口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译文:
共有十七个县,分别是信都和王都。章河和虖池都在北方,向东流入大海。《禹贡》中提到的绛水同样流入大海。
赏析:
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信都和王都地理位置的详细信息,以及它们附近的河流信息。通过了解这些地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的地理布局和文化环境。此外,《禹贡》中提到的绛水说明当时对某些河流有特定的记载和认识,这也反映了汉代对于水资源的重视和利用。
诗句:
莽曰新博。属冀州。户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口万三千万四千三百八十四。
- 注释: 王莽时期称这个地区为新博,仍然属于冀州管辖。户数为65556户,人口为1304384人。
译文:
在王莽时期,这个地方被称为新博,仍然属于冀州管理。户籍总数有65556户,人口达到1304384人。
赏析:
这段诗描述了新博在王莽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其经济情况。通过这一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王莽时期对于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及其对人口数量的管理方式。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王莽时期的社会管理和经济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