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莽曰广有,户二万七百四十,口七万六百五十八。县四:蓟,故燕国,召公所封。莽曰伐戎。方城。广阳,阴乡。莽曰阴顺。

甾川国,故齐,文帝十八年别为国。后并北海。户五万二百八十九,口二十二万七千三十一。县三:剧,义山,蕤水所出,北至寿光入海。莽曰俞。东安平,菟头山,女水出,东北至临甾入巨定。楼乡。

胶东国,故齐,高帝元年别为国,五月复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复为国。莽曰郁秩。户七万二千二,口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县八:即墨,有天室山祠。莽曰即善。昌武,下密,有三石山祠。壮武,莽曰晓武。郁秩,有铁官。挺,观阳,邹卢。莽曰始斯。

高密国,故齐,文帝十六年别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户四万五百三十一,口十九万二千五百三十六。县五:高密,莽曰章牟。昌安,石泉,莽曰养信。夷安,莽曰原亭。成乡。莽曰顺成。

《汉书》中关于广阳国的详细记载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演变、行政设置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汉书》中相关记载的详细解析:

  1. 地理变迁
  • 《汉书》中提到,高帝时期,广阳国是燕国的一部分。
  • 昭帝元凤元年,广阳国被设置为广阳郡。
  • 宣帝本始元年,广阳国再次被设置为国,显示了该地在汉朝政权中的行政地位变化。
  1. 行政管理
  • 王莽时期,广阳国被称为“广有”国,显示了当时的政治变革对地方行政的影响。
  • 广阳国下辖四个县,分别是蓟(故燕国)、方城、甾川和高密。
  • 这些行政单位的存在表明了汉代对地方治理的细致划分。
  1. 人口与经济
  • 根据记载,广阳国在王莽时期的户数为二万七百四十户,人口七万六百五十八口。
  • 这一数字反映了广阳国在汉朝时期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状况。
  1. 历史背景
  • 广阳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齐国就是广阳国的一部分。
  • 西汉时期,广阳国成为了汉朝的一个行政单位,经历了多次行政变动和更名。
  1. 文化与宗教
  • 广阳国境内的一些地名如蓟(故燕国)和方城(阴乡)等地,体现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 王莽时期,广阳国设有天室山祠,这表明了当时对某些自然或历史地标的崇拜和纪念。

通过对《汉书》中关于广阳国的相关记载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该区域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其在汉朝行政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这些信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汉代广阳国历史的认识,也反映了汉朝时期的地方治理和社会结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