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蹵一家,二十五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志目录,其编纂于东汉时期班固之手。该文献记录了汉代的文化艺术发展和成就,并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学术流派和图书资源。下面将逐句解读《艺文志》,并附上注释和赏析:
原文:《汉书 · 艺文志》
译文:小说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稗官,即街头巷尾的传闻和道听途说,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孔子曾说:“即使是小道,也一定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虽然它可能显得琐碎,但还是不能摒弃。”这表明即使在今天,街巷里的小知识仍然被记录下来并传颂。如果某句话具有价值,那也是来自田间地头、普通百姓之口的议论。
关键词:稗官(街谈巷语)、孔子(对小说的评价)、小知者(普通人的智慧)
赏析:此句强调了小说的价值在于其来源于民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底层民众智慧的尊重与认可。这种观点体现了一种文化平等的观念,即不论地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故事的权利。
原文:出蹴蹵一家,二十五篇
译文:诸子百家中有一家,名为出蹴蹵,收录了25篇文章。
关键词:出蹴蹵(一家)
赏析:此句说明了诸子百家中存在不同的学派,其中“出蹴蹵”可能是一个特定的流派或著作,尽管具体细节不详,但它的存在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原文:诸子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译文:共有诸子百家八十九家,总计四千五百三十四篇著作。
关键词:诸子百家(学派)、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赏析:这一数字反映了汉代时学术文化的繁荣程度及其多样性,同时也展示了当时学者对知识的广泛探索和积累。
《汉书·艺文志》不仅仅是一部书目目录,更是一部反映汉代学术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该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学者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