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楚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书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为乌孙右大将妻,右大将与乌就屠相爱,都护郑吉使冯夫人说乌就屠,以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乌就屠恐,曰:“愿得小号。”宣帝征冯夫人,自问状。遣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送冯夫人。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破羌将军不出塞还。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侯民众,汉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然众心皆附小昆弥。
元贵靡、鸱靡皆病死,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岁卒,三孙因留守坟墓云。
诗句
初,楚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书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为乌孙右大将妻,右大将与乌就屠相爱,都护郑吉使冯夫人说乌就屠,以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乌就屠恐,曰:“愿得小号。”宣帝征冯夫人,自问状。遣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送冯夫人。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破羌将军不出塞还。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侯民众,汉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屯赤谷,因为分别其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然众心皆附小昆弥。
译文
当初,楚王的侍者冯嫽擅长史书,熟悉事务,曾拿着《汉书》作为使者去给公主出访,在各城郭诸侯国中进行赏赐,得到他们的尊敬和信任,被尊称为冯夫人。她后来成为了乌孙国的右大将的妻子。乌孙国的右大将和乌就屠两人关系很好。都护郑吉派遣冯夫人前去劝说乌就屠,他认为汉朝的军队将要出兵,一定会灭亡他,不如投降。乌就屠十分害怕,请求投降。宣帝征召冯夫人来询问情况。朝廷派出了谒者竺次和期门甘延寿做冯夫人的副手,护送冯夫人返回乌孙国。冯夫人乘坐华丽的车子,手中握着符节,宣帝命令乌就屠前往长罗侯赤谷城,册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并且赐予他们印章和绶带。破羌将军没有从边界撤军返回。之后,乌就屠没有将所管辖的诸翕侯的民众全部归还给西汉,汉朝再次派遣长罗侯李惠带领三校人马驻扎在赤谷,对乌孙国的领土进行了重新划分,大昆弥的领地有六万多户,小昆弥的领地有四万多户,但乌孙国人的心都依附在小昆弥身上。
注释
- “初”:开始时。
- “楚主侍者冯嫽”:楚国主君的宫女冯嫽。
- “能史书”:擅长书写史书。
- “习事”:熟悉事务。
- “持汉书为公主使”:拿着《汉书》作为使者出使公主。
- “行赏赐于城郭诸国”:在各国中进行赏赐。
- “敬信之”:受到尊敬和信任。
- “号曰冯夫人”:被称为冯夫人。
- “为乌孙右大将妻”:成为乌孙国的右大将的妻子。
- “右大将与乌就屠相爱”:右大将和乌就屠两人关系很好。
- “都护郑吉使冯夫人说乌就屠”:都护郑吉派遣冯夫人前去劝说乌就屠。
- “以汉兵方出”:因为汉朝军队即将出动。
- “必见灭”:必将会被消灭。
- “不如降”:不如投降吧。
- “宣帝征冯夫人”:宣帝征召冯夫人来询问情况。
- “自问状”:亲自询问情况。
- “遣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派出谒者竺次和期门甘延寿作为冯夫人的副手。
- “送冯夫人”:护送冯夫人返回乌孙国。
- “锦车持节”:乘坐华丽的车子,手中握着符节。
- “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命令乌就屠前往长罗侯赤谷城。
- “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册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
- “皆赐印绶”:都赐予印章和绶带。
- “破羌将军不出塞还”:破羌将军未从边境撤军返回。
- “后乌就屠不尽归诸翕侯民众”:之后,乌就屠没有将所管辖的诸翕侯的民众全部归还给西汉。
- “汉复遣长罗侯惠将三校屯赤谷”:汉朝又派遣长罗侯李惠带领三校人马驻扎在赤谷。
- “为分别其人民地界”:为此,他们划分各自的人民和土地界限。
- “大昆弥户六万余”:大昆弥的领地有六万多户。
- “小昆弥户四万余”:小昆弥的领地有四万多户。
- “然众心皆附小昆弥”:但人们的心思都倾向小昆弥。
- “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公主向天子上书称自己年老思乡之情,希望得到回归故乡的机会,并请求埋葬在汉朝的土地里。
- “天子闵而迎之”:天子同情她的处境,于是迎接了她。
- “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公主和乌孙国男女三人一同来到京城京师。
- “是岁,甘露三年也”:这年是甘露三年。
- “时年且七十”:当时她的年纪将近七十岁。
- “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皇上赐给她公主的田地、住宅以及奴婢,奉养得很好。
- “朝见仪比公主”:她的朝见礼仪和公主相同。
- “后二岁卒”:后来她在第二年去世了。
- “三孙因留守坟墓云”:她的三个孙子因此留守在她的坟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