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寒。
主百毒虫注,邪鬼,障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不迷或厌寐。久服轻身。生山谷。
《名医》曰:生永昌及益州。
案《说文》云: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尔雅》云:犀似豕。
郭璞云:形似水牛,猪头大腹,痹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鼻上,一在额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山海经》云:琴鼓之山多白犀。郭璞云:此与辟寒,蠲忿,辟尘,辟暑,诸犀,皆异种也。《范子计然》云:犀角出南郡,上价八千,中三千,下一千。
上兽,中品七种,旧同。
诗句:
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犀角
译文:
犀角,味苦寒。
主治各种毒虫、邪鬼侵袭、气滞等病症,能杀钩吻、鸩羽、蛇毒,还能治疗不眠或厌食症。长期服用可使人轻身。犀角生长于山谷。
《名医》记载:犀角产自永昌和益州。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犀牛是南疆边境的牛,一只角在鼻子上,另一只角在头顶,形似猪。《尔雅》也说犀牛的形状像小猪。郭璞说:犀牛的外形像水牛,头部大肚子,脚有痹病,脚有三个蹄子,颜色黑色,三角,一个在头顶,一个在鼻上,一个在额上,鼻上的那一个就是它的角,小且扁,爱吃棘,还有一只角的。
《山海经》说:琴鼓之山多白犀。郭璞认为:这与辟邪、消除愤怒、驱除尘土、消除暑热的诸类犀牛是不同的种类。《范子计然》记载:犀角产自南郡,上等价格八千,中等三千,下等一千。
上等兽类,中等七种,与旧时相同。
关键词注释:
- 神农本草经:古代中医文献,对药物的功效、性质、用法等内容进行了分类总结。
- 中品:指等级中的中间级别,通常表示药性的温和程度。
- 兽部:指书中关于动物的分类部分。
- 犀角:犀牛的角,用于药用,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等功效。
- 百毒虫注:指多种有毒的昆虫。
- 邪鬼:迷信中认为能带来疾病和灾难的鬼怪。
- 障气:阻挡气息。
- 钩吻:一种有毒的植物,其果实形状像钩。
- 鸩羽:鸩鸟的羽毛,常用来制作毒药。
- 蛇毒:毒蛇分泌出的毒素。
- 不迷或厌寐:形容精神恍惚,不能集中注意力,容易入睡。
- 轻身:身体轻盈,指身体健康。
- 生山谷:犀牛生长在山谷之中。
- 《名医》:指知名的医生或医学著作。
- 《说文解字》:解释汉字的文字书籍。
- 郭璞:晋代著名的学者,对《山海经》等古籍有深入的研究。
- 《尔雅》:古代的一部训诂学著作,主要用于解释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 《范子计然》:古代的一本经济著作,主要探讨货币经济和商品流通。
- 南郡:古代行政区划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省一带。
- 中价八千:指犀角的价格在中等档次上。
- 下等一千:指犀角的价格在低档次上。
- 上兽:指等级中的上等动物。
- 下工:指等级中的最低级。
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犀角这一中药材的功效和用途。犀角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诗中提到的“主百毒虫注,邪鬼”,说明犀角可以用于治疗由各种毒虫和邪鬼引起的疾病。此外,犀角还可以用来驱除瘴气和暑热,使人感到清爽舒适。诗中还提到了犀角的生长环境和价格信息,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犀角的认识和需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通过对犀角的描述,展现了中医药学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