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咸寒。
主小儿惊痫,夜啼,瘨病,寒热,生杨柳上。
《名医》曰:五月采,蒸干之。
案《说文》云:蝉以旁鸣者,蜩蝉也。《广雅》云:(虫奇)蛣,蝉也,复育,蜕也,旧作蚱蝉。别录云:蚱者,鸣蝉也,壳一名楉蝉,又名伏蜟,案蚱即柞字。《周礼》考工记云:侈则柞。郑元云:柞读为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说文》云:诸、大声也,音同柞,今据作柞。柞蝉即五月鸣蜩之蜩,《夏小正》云:五月良蜩鸣,传良蜩也,五采具。《尔雅》云:蜩、螂、蜩。《毛诗》云:如蜩。《传》云:蜩、蝉也。方言云: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海岱之间,谓之。论衡云:蝉生于复育,开背而出。而玉扁云:蚱蝉,七月生。陶宏景音蚱作云:痖蝉,是为月令之寒蝉,《尔雅》所云矣,《唐本》注非之也。
下面是对《神农本草经》中的柞蝉部分的逐句释义与赏析:
味咸寒:柞蝉的味道是咸的,性质是寒的。
主小儿惊痫,夜啼,瘨病,寒热,生杨柳上:柞蝉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的惊厥、夜哭、抽搐和发热等症状。它生长在杨柳树上。
《名医》曰:五月采,蒸干之:《名医》一书中提到,五月是柞蝉的最佳采集时间,需要将采集到的柞蝉进行蒸干处理。
案《说文》云:蝉以旁鸣者,蜩蝉也:《说文解字》中记载,可以发出声音的是蝉的一种,即蜩蝉。
(虫奇)蛣,蝉也,复育,蜕也,旧作蚱蝉:《广雅》中提到,蛣是蝉的一种,也有蜕变的意思,所以旧时的文献中常把蚱蝉称为蛣蝉。
别录云:蚱者,鸣蝉也,壳一名楉蝉,又名伏蜟:根据《别录》的记载,蚱蝉指的是能够发出鸣声的蝉,其壳的名称叫做楉蝉,也叫伏蜟。
案《周礼》考工记云:侈则柞:《周礼·考工记》中有提及,柞是指一种特定的工具,形状为“侈”。
郑元云:柞读为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说文解字》的郑元解释,柞的意思是“咋咋然之咋”,即一种较大的声响。
诸、大声也,音同柞,今据作柞:在《说文解字》中,诸与柞读音相同,但现在人们通常将柞作为柞蝉的名字使用。
对于《神农本草经》中的柞蝉部分,还有以下补充信息:
- 柞蝉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小儿惊痫、夜啼等病症的治疗上。
- 柞蝉在中医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历史,尤其是在治疗小儿惊厥方面。
- 虽然柞蝉有其独特的疗效,但使用时仍需注意其性味特点,避免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柞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在中医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药用价值不仅源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更与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密不可分。通过对其药用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应用研究,可以为现代人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健康保障。同时,也提醒人们在使用柞蝉时,应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要求,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