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温。
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生山谷。
《吴普》曰:虎掌,神农雷公苦无毒,岐伯桐君辛有毒,立秋九月采之(《御览》引云,或生太山,或宛朐)。
《名医》曰:生汉中及冤句,二月、八月采,阴干。
案《广雅》云:虎掌,瓜属也。
虎掌,味苦温,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等症,生山谷,二月、八月采阴干。其性辛温有毒。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划分为下品草部。
虎掌的药理成分主要包括苦温的性质。苦可清心火,温可散寒邪,故能治疗多种疼痛和发热症状。同时,它还能疏通气血,消除积聚与伏梁之疾患,对筋伤、痿弱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根据《神农本草经》,虎掌具有利水道的功效,适用于水肿等症状。
虎掌的采摘时间和地点对其药效有重要影响。据《吴普》记载,立秋九月时采集最为适宜;而《名医》则提到汉中及冤句两地是其生长的最佳环境。这表明在不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虎掌的生长环境和采收时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要求。
虎掌的种植区域和栽培条件也至关重要。例如,《广雅》中提到虎掌属于瓜属植物,这暗示了其可能的药用特性。而在《吴普》和《名医》两书中,都提到了虎掌的两种主要产地——汉中与冤句,以及二月和八月这两个关键的采收季节,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虎掌的传统用途和药效具有指导意义。
虎掌不仅在药物学上有着丰富的应用历史和广泛的治疗范围,其种植、采收和生长的环境条件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药物的深入理解和利用。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不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虎掌的药理特性和应用价值,也能够加深对人类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