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平。
主蛊毒邪气,鬼注,诸毒,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生山谷。
《吴普》曰:鸢尾,治蛊毒(《御览》)。
《名医》曰:一名乌园,生九疑山,五月采。
案《广雅》云:鸢尾,乌萐,射干也(疑当作鸢尾乌园也,乌萐射干也,是二物)。《唐本》注云:与射干全别。
味苦平。
主蛊毒邪气,鬼注,诸毒,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生山谷。
《吴普》曰:鸢尾,治蛊毒(《御览》)。
《名医》曰:一名乌园,生九疑山,五月采。案《广雅》云:鸢尾,乌萐,射干也(疑当作鸢尾乌园也,乌萐射干也,是二物)。《唐本》注云:与射干全别。
赏析:
在古代文献中,鸢尾被描述为具有多种药用价值。首先,鸢尾被用于治疗蛊毒、邪气以及各种毒素。据《吴普》记载,鸢尾可以用于治疗蛊毒;而《名医》则指出其名为“乌园”,并提到其在九疑山的五月可采收。此外,《广雅》中将鸢尾称为“乌萐”和“射干”,这表明鸢尾在古代文化中可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或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药典之一,其记载的“鸢尾”不仅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还是一种药材。根据该书的描述,鸢尾味苦平,主要用于治疗蛊毒、邪气、鬼注、诸毒等病症。同时,鸢尾还有助于消除症状、积聚、积聚肿块及排出体内积水,对于治疗三虫也有一定的效果。
鸢尾作为一种古老的药用植物,在古代文化和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来源,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通过研究鸢尾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