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咸寒。
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注,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生平土。
《吴普》曰:蚯蚓,一名白颈螳螾,一名附引(《御览》)。
《名医》曰:一名土龙,二月取,阴干。
案《说文》云:螾,侧行者,或作蚓,螼螾也,《广雅》云:蚯蚓蜿蟺,引无也。
《尔雅》云:螼蚓紧蚕。郭璞云:即蟺也,江东呼寒蚓,旧作蚯,非,吕氏春秋《淮南子》邱蚓出不从虫。又说山训云:螼,无筋骨之强,高诱注:螾,一名蜷也,旧又有白颈二字,据《吴普》古本当无也。

”`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被尊为农业和医药的始祖。他的智慧被后人视为医学之源,《神农本草经》是其著作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该经书分为上品、中品、下品,涉及药物多达365种,详细记载了各类药材的性质、功效和配伍禁忌,是中医用药的重要参考资料。下面将逐句解析《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的“蚯蚓”部分,并给出必要的注释:

  1. 味咸寒:蚯蚓的味道为咸寒,这意味着它具有一定的咸味且性质寒冷。咸味可以刺激神经和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而寒性则有助于清热解毒。

  2. 主蛇瘕:蚯蚓的主治病症为蛇瘕,即由寄生虫引起的腹部疼痛或肿胀。蛇瘕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通过调理来缓解症状。

  3. 去三虫:蚯蚓具有驱除体内三虫的作用,这里的三虫指的是蛔虫、蛲虫和钩虫等常见寄生虫。它们在人体内部活动,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使用蚯蚓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4. 伏尸:蚯蚓还能使尸体不腐,用于处理尸体或制作棺材。这一点体现了古人对于生物遗体处理的智慧。

  5. 鬼注蛊毒:蚯蚓有解毒杀虫的作用,可用于对抗有毒物质和寄生虫感染。

  6. 杀长虫:蚯蚓能够杀死多种长度的寄生虫,包括某些大型寄生虫如绦虫。

  7. 仍自化作水:在使用后,蚯蚓能够自行分解为水,说明其在自然界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再生能力。

  8. 《吴普》曰:“白颈螳螾”,这是古籍《吴普》中的记载,指出蚯蚓的另一名称是白颈螳螾。这一名称不仅揭示了蚯蚓的形态特征,也反映了古人对蚯蚓的观察和记录习惯。

《神农本草经》下品虫鱼部的“蚯蚓”部分,提供了关于蚯蚓性质的详尽描述,以及它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价值。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人对蚯蚓的认识和使用,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