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着,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
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故立坛杀牲,昭告神明,再歃加书,副之天府,天高听下,灵威棐湛,司慎司盟,群神群祀,莫不临之。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士,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
凡百之约,皆如载书,信言不艳,实居于好。有渝此盟,创祸先乱,违贰不协,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于尔大神,其明鉴之!“秋九月,权迁都建业,因固府不改馆,征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诗句:
- 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礼》有司盟之官,《尚书》有告誓之文,汉之与吴,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诸葛丞相德威远着,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解析:
- 这句诗讲述了古代建立大事业时,必须首先通过盟誓来确立信任和忠诚。古代中国的《周礼》中有专门负责盟誓的官员,而古代的《尚书》也有关于誓言的文献。汉朝和吴国虽然相互信任,但为了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益,应该签订盟约。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德行和威信已经传播开来,他在外镇守边疆,对阴阳五行都有感应。通过盟誓的方式,可以确保双方的心志和行为保持一致,让两边的士人和百姓都清楚知道这个盟约的存在。
译文:
- 在古代,要建立伟大的事业必须先通过盟誓来确立信任和忠诚。古代中国有专门的大臣负责处理盟誓事务,而古代的经典如《尚书》也有关于誓言的内容。汉朝和吴国虽然互相信任,但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益,应该签订盟约。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的德行和威信已传遍四方,他在边疆镇守期间,对于阴阳五行都有所感应。通过盟誓的方式,可以确保双方心志一致,使两边的士人和百姓都了解这一约定的存在。
赏析:
-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们在建立重大事业时,非常重视通过盟誓来进行信任和忠诚的确认。这种传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诚信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维护。诗中的诸葛亮形象,则象征着智慧和道德的力量,为后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