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恋,触事弥至。献之既欲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来月十左右,便当发。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献之白。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1)
思恋,触事弥至: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了;献之:指张献之,即王献之,这里指的是诗人的朋友王献之。余杭帖:是王献之送给王羲之的书信草稿。“思恋”,句中“思”字,可理解为因思念而产生,也可以理解为思念的对象是“献之”。触事弥至,句中“触”字,可以解释为触动,也可以理解为因某事物而引起,还可以理解为触景生情等。弥,通“弥”,更,越发。
(2)
州将若比:州中的长官。若:代词,你。如,如果。比:比较。
(3)
必视之:一定要看看这封信。视,看,读。之,代指《急就章》的草稿。
(4)
来月十左右,便当发:下月的第十天左右,我将要出发。来月,本月;十左右,大约十天左右。便当,将要,即将。发,出发、启程。
(5)
奉见无复日:恭敬地见面是没有时间的。奉:敬辞,恭敬地。
(6)
比告何喻?:请你转告他。比:连词,相当于“请”;告,告知,告诉;何:什么;喻,晓喻,明白。
(7)
愿复尽珍重理:希望您能完全照看好这卷信。复,再,希望;尽,全,希望;珍重,珍贵、珍惜;理:照看、照管、管理。
【答案】
译文:
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了。王献之想要经过我的家乡余杭,州里的长官如果你也像他那样要回京城去,一定会看望他的。下月的第十天左右,我将启程前往京城了。恭敬地上书给献之,告诉他没有时间再见他了。请你告诉他,希望他能完全照看好这卷信。
赏析:
这是一封家书。在晋朝时期,人们用竹简写文书,所以称为“简”。由于竹简太长,不便携带,于是改用木片或小木板,称做“牍”。后来,人们把木片、小木板也叫作“简”。王献之和王羲之都是大书法家,两人经常互相切磋书法技艺。王献之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写了这封信给父亲。
诗的第一句说:“思恋,触事弥至。”这是说:因为思念,所以事情更加深切。“献之既欲过余杭”,“献之”就是王献之。这句的意思是:王献之想经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州将”就是州里的长官。这句的意思是:州里的长官也打算回京城去。“必视之”,句中“视”字,可理解为看,也可以理解为阅读,还可以理解为观看等。“来月十左右”,句中“来月”就是本月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州里的长官如果也像王献之那样要回京城去,一定也会看望你的。
第二句说:“来月十左右,便当发。”“来月”,就是本月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下个月的第十天左右,我就要启程前往京城了。“奉见无复日”,句中“奉”是恭敬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恭敬地和你相见是没有时间的。“比告何喻?”句中“比”是请求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请你转达我的心意,告诉他不要担心我。“愿复尽珍重理”,句中“复”是希望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希望他能够好好照顾好这封信。“献之白”,就是王献之的字号,也就是他的名。这一句的意思是:“献之”,就是我写的信。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感情真挚感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一生创作了一千多篇文章和书法作品。《急就章》是他写的一篇骈文。王献之也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曾经写过两篇有名的文章:《中秋帖》、《初月帖》。这两篇都是写给朋友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