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欻发西华,无待有待间。
或眄五岳峰,或濯天河津。
释轮寻虚舟,所在皆缠绵。
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
大小固无殊,远近同一缘。
彼作有待来,我作无待亲。
【注释】
云林:即王维,字摩诘。
驾欻:疾速,迅疾地。
无待:无须。
有待间:有等待的时间。
或:有的人。
眄:斜视。
五岳峰: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濯:洗。
天河津:天河,黄河之水,流经中国北方。津,渡口,渡口处。
释轮:摆脱车马,脱离尘世。
寻虚舟:寻找船一样虚空的处所。
芥子:小草籽,喻微小之物。
万顷:万顷良田,比喻广大的土地。
须弥山:梵语Sivamāra(音译为苏毗玛)的简称,意为“大”。佛教认为须弥山是宇宙中心,是诸世界、一切众生和诸法的本原。
大小固无殊:大小虽然不同,但根本无差别。
远近同一缘:远近虽然有差别,但都是因为缘分而形成的。
彼作有待来:他是因为有所等待而来的。
我作无待亲:我是超脱了世间的纷扰而达到一种自由状态的。
【赏析】
《云林与众真吟诗十一首 其七》是唐朝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此诗写诗人对佛家哲学的领悟,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及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同时也抒发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第一联,诗人以“驾欻发西华,无待有待间。”开篇,意在表达自己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和领悟,也暗含着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里的“驾欻”,形容诗人的心境如同疾风一般迅速而猛烈,“发西华”则表明诗人要追寻的是西方极乐的世界。诗人想要摆脱世俗的纷扰,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
第二联,“或眄五岳峰,或濯天河津。”诗人通过对比五岳峰和天河津,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厌倦。这里的“眄”和“濯”都是动词,分别表示看和洗,都带有一种欣赏和陶醉的情绪。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的自然美景,也暗示了他心中对这种美景的向往。
第三联,“释轮寻虚舟,所在皆缠绵。”诗人继续展开自己的想象,描述了自己在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这里的“释轮”指的是摆脱世俗的枷锁,“寻虚舟”则是寻找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而“缠绵”则表示这些经历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扰。
第四联,“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诗人在这里进一步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将芥子中的世界与须弥山相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精神世界的无限向往。这里的“芥子”,是小草籽的意思,而“万顷”则是指辽阔的土地。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展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广袤无垠的想象空间的渴望。
第五联,“大小固无殊,远近同一缘。”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无论是大还是小的事物,都只是因缘关系的产物,并无实质的区别。这一句既是对上一句的总结,也是对整个诗篇主题的升华。它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应当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彼作有待来,我作无待亲。”诗人最后用“彼作有待来”和“我作无待亲”这两个反义词来表达自己对于佛家教义的认同和追求。这里的“待来”指的是等待到来的时刻,而“无待亲”则是指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