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听钟鸣,当知在帝城。
西树隐落月,东窗见晓星。
雾露朏朏未分明,乌啼哑哑已流声。
惊客思,动客情,客思郁纵横。
翩翩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半夜啼。
今岁行已暮,雨雪向凄凄。
飞蓬旦夕起,杨柳尚翻低。
气郁结,涕滂沱。
愁思无所托,强作听钟歌。
”`
【译文】
听钟声渐渐响起,知道是在帝都。
西边的树木隐没了月亮,东边的窗户可以看到清晨的星星。
雾气和露水还没有完全消散,乌鸦的叫声已经开始。
惊扰了游子的心绪,触动了客居的情感,客居的思绪纵横交错。
孤零零的雁儿何处栖息?依依惜别的鹤鸟半夜里啼鸣。
今年已行至暮年,雨雪纷飞更加凄凉。
飞蓬在朝夕之间飘荡,杨柳还在低垂着枝条。
郁结的愁思无处寄托,只好勉强吟唱这听钟之歌。
【注释】
历历:形容声音清楚可辨。
当知:应当知道。帝城:指京城或帝王居住的地方。
西树:西边的树木。隐落月:隐去月亮的影子。
东窗:东方的窗户。见晓星:看到黎明前的星星。
朏朏:微明貌,这里指云雾尚未完全散去。
哑哑:象声词,形容乌鸦叫的声音。
惊客思:惊动了游子的思绪。
动客情:触动了客人的情感。客思:客居的思绪。
翩翩:形容孤单的样子。孤雁何所栖:孤零零的雁儿往哪里安身?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别鹤半夜啼:别离的鹤鸟半夜里哀鸣。
今岁行已暮:今年的行程已经走到了尽头。
雨雪向凄凄:雨雪纷纷落下,景色凄凉。
飞蓬:随风飘荡的蓬草,喻指飘零的人或事物。
旦夕:早晚。
气郁结:心中的忧愁郁积不解。
涕滂沱:眼泪流下来很多。
无所托:无处寄托(忧愁)。
强作听钟歌:勉强作诗以抒发内心的感受。
【赏析】
《听钟》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诗。全诗通过对听钟声时所见景物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苦闷之情。诗中用“历历”、“分明”等词语来描绘钟声,突出了其清晰可闻的特点;“孤雁何所栖”、“别鹤半夜啼”两句则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最后一句“强作听钟歌”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无法排遣的忧愁。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