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捣衣诗(节选)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注释:
- 长安城: 指的是唐朝的首都长安,当时是政治和经济中心。
- 中秋夜长: 指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即秋季月圆之夜。
- 锦石: 精美的石头或玉石。
- 捣流黄: 用捣衣工具将黄色染料等材料捣入衣服中,使之成为美丽的图案。
- 香杵纹砧: 指用来捣衣的工具,如香木制成的小槌和石质的砧台。
- 传声递响: 声音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表现出一种凄凉之感。
- 七夕长河烂: 指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
- 蠮螉塞边: 古代对边关的一种称呼。
- 鸳鸯楼上: 可能指的是一个有美丽装饰的高楼,用于观星或观赏风景。
- 天狼: 指天上的狼星,古人常用它来比喻月亮,这里可能是在写夜晚的景象。
译文:
长安城的中秋之夜格外漫长,美丽的女子正用精致的石头捣着彩色的衣服。
捣衣工具的香味和敲击声,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远近,传来的声音令人感到一种凄凉的氛围。
七夕的夜晚河水泛滥,而中秋的月色明亮。
在边关上,连等候归家的候鸟都消失了,只有孤独的鸳鸯楼中的人望着天空的狼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节的夜景,通过对捣衣女子、捣衣工具以及周围环境的描述,展现了节日氛围下的长安城景象。诗中的“香杵纹砧知近远”不仅形容了捣衣的工具与技巧,也隐含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此外,诗中还通过七夕与中秋的对比,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季节更替的主题。最后一句“蠮螉塞边绝候雁”,以边关之景作结,既点明了时间地点,又增添了一种孤寂与哀愁的氛围。全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