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节之僧,明发怀抱。事绝人徒,心通世表。是游是憩,倚石构草。寒暑有移,至业莫矫。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窈窕。指东山以冥期,实西方之潜兆。虽一日以千载,犹恨相遇之不蚤。
贱物重巳,弃世希灵。骇彼促年,爱是长生。冀浮丘之诱接,望安期之招迎。甘松桂之苦味,夷皮褐以颓形。羡蝉蜕之匪日,抚云霓其若惊。陵名山而屡憩,过岩室而披情。虽未阶于至道,且缅绝于世缨。指松菌而兴言,良未齐于殇彭。
山作水役,不以一牧。资待各徒,随节竞逐。陟岭刊木,除榛伐竹。抽笋自篁,□箬于谷。扬縢(一作杨胜)所拮,秋冬□蕧。野有蔓草,猎涉蘡薁。亦酝山清,介尔景福。苦以术成,甘以熟。慕椹高林,剥芨岩椒。掘蒨阳崖,□□阴标。昼见搴茅,宵见索绹。芟菰剪蒲,以荐以茭。既圯既埏,品收不一。其灰其炭,咸各有律。六月采蜜,八月扑栗。备物为繁,略载靡悉。
山居赋
注释及赏析:
- 苦节之僧,明发怀抱:形容僧人虽然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内心却充满希望与抱负。
- 事绝人徒,心通世表:尽管外界的人和事物都已经消失不见,但僧人的心仍然通达世间万物。
- 是游是憩:这里指的是修行者在山林中的游历和休息。
- 倚石构草:依靠石头作为栖息地,用草构建庇护所。
- 寒暑有移:季节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
- 至业莫矫:追求真正的事业,不要扭曲或改变它。
- 观三世以其梦:通过观察世界的发展变化,来理解人生如梦。
- 抚六度以取道:通过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获取通向佛道的道路。
- 乘恬知以寂泊:通过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享受宁静的隐居生活。
- 含和理之窈窕:含蓄、和平、理智的美好状态。
- 指东山以冥期:指向东方的山,意味着一种期待或者目标。
- 实西方之潜兆:实际上是一种预兆,暗示了某种可能的转变或启示。
- 虽一日以千载:即使是短暂的一天,也如同经历了千年。
- 犹恨相遇之不蚤:仍然感到遗憾,因为未能早些遇到这样的机遇。
译文:
苦节之僧,清晨醒来满怀希望。
世事断绝,心中仍通达世间万物。
这是游赏之地,也是休息之所,
靠着石头和草木建立家园。
时间流转,至道不可扭曲。
观察世界如梦幻泡影,
通过修行六度来获取通向佛道的道路。
通过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享受宁静的隐居生活。
含蓄、和平、理智的美好状态。
指向东方的山,预示着一种期待或目标。
这实际上是一种预兆,表明某种可能的转变或启示。
即使是短暂的一天,也如同经历了千年。
仍然感到遗憾,因为未能早些遇到这样的机遇。
逐句释义:
- 苦节之僧,明发怀抱。 —— 形容一个清苦生活的僧侣,早晨起来就充满了希望和抱负。
- 事绝人徒,心通世表。 —— 外界的人和事物已经消失或远离,但僧人的内心却能够通达世间万物。
- 是游是憩,倚石构草。 —— 在这里指的是修行者在山林中游赏和休息,倚靠着石头和用草木构建庇护所。
- 寒暑有移,至业莫矫。 —— 无论春夏秋冬四季如何更替,都不应该扭曲或改变真正的事业。
- 观三世以其梦 —— 通过对世界的观察,理解人生的变迁就像一场梦境。
- 抚六度以取道 —— 通过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获取通向佛道的道路。
- 乘恬知以寂泊 —— 通过平静而明智的心态去理解和享受宁静的隐居生活。
- 含和理之窈窕 —— 蕴含着和谐与理智的美好状态。
- 指东山以冥期 —— 指向东方的山,象征着期待或者目标。
- 实西方之潜兆 —— 这实际上是对某种可能的转变或启示的预示。
- 虽一日以千载 —— 即使是短暂的一天,也如同经历了千年。
- 犹恨相遇之不蚤 —— 仍然感到遗憾的是,未能早些遇到这样的机会。
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于精神追求和内在平静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