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贫清风馆,共素白云室。

【注释】

酬张长史诗:即酬和友人张长史的《答张长史诗》。张长史是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的弟弟,曾任洪州都督。清风馆:唐人李嘉祐有《清风馆题名》诗,“清风馆”当指此处。素白云室:即素云堂,唐人王维有《素云堂火照图》,“素白云室”当指此。

【赏析】

酬答张长史的《答张长史诗》,在内容上,与《答韦司业书》同属赠答性质,但在风格上有所不同。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则托物寄情、寓兴于象。《答张长史诗》一诗就是如此。

首句“同贫清风馆”,以“清”字总领全篇。清风馆是诗人任洪州刺史时的官舍。这四个字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政治清明;同时也概括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廉洁自持。这里,作者没有明言自己的处境,而是用了“同”字,表示他和张长史一样处于一种不卑不亢、洁身自好的地位。这既是对张长史的赞扬,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的高尚品德。

次句“共素白云室”,用“素”字总领全章。素白云室,是张长史所居的官署。这四字点明了二人交往的具体地点。“同”和“共”都是动词,表示共同的意思,但“同”字比“共”字更具有普遍性。在这里,“同”字不仅表明两人志同道合,而且暗示出当时政治上的清明和社会风气的纯洁。

三、四两句写他们在一起时的生活情趣。“同”、“共”二字已蕴含着这种情趣,而“清”、“素”二字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趣。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在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但仔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一首托物寄情之作。清风馆、素白云室,这两个地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清风馆是当年杜甫流寓成都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的根据地;素白云室则是王维的《画鹰》诗的根据地。因此,清风馆、素白云室就成了诗人精神寄托之所在。

“同贫”二字,既表明两人都处于贫困之中,又表明他们都过着清白简朴的生活。“清风馆”和“素白云室”作为诗人的精神寄托,就成为他生活情趣的最佳体现。因此,这两句诗不仅是在描绘他们的生活,而且是在抒发他们的情感。

这首诗的前三句虽然只是写景叙事,但其中已经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最后一句更是点睛之笔,使整首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前两句写景,渲染了一种清高脱俗的氛围。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清廉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意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