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子见知,惟余知子。
观行视言,要终犹始。
敬之重之,如兰如芷。
形应影随,曩行今止。
百行之首,立人斯著。
子之有之,谁毁谁誉。
修名既立,老至何遽。
谁其执鞭,吾为子御。
刘略班艺,虞志荀录。
伊昔有怀,交相欣勖。
下帷无倦,升高有属。
嘉尔晨灯,惜余夜烛。
诗句释义与赏析:
- 惟子见知,惟余知子。
- 注释: “惟”表示“只有”,“子”在这里指王僧孺。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王僧孺的深厚情谊和信任。
- 赏析: 这句诗表明了诗人与王僧孺之间的知己关系,突出了彼此间的信任。
- 观行视言,要终犹始。
- 注释: “观行视言”指的是观察其行为和言论;“要终犹始”则意喻始终如一。
-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诗人对王僧孺行为与言语的观察和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其始终保持初心的赞赏。
- 敬之重之,如兰如芷。
- 注释: “敬之重之”意为尊敬和重视对方;“如兰如芷”则是比喻对方的品质高洁。
- 赏析: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王僧孺崇高品质的尊重和赞美,同时使用兰花和香草来比喻,增加了诗意。
- 形应影随,曩行今止。
- 注释: “形应影随”意味着形象和行动的一致性;“曩行今止”表示过去的行为现在已停止或改变。
- 赏析: 这两句描绘了王僧孺从过去到现在的转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的成长。
- 百行之首,立人斯著。
- 注释: “百行之首”指的是各种行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立人斯著”意味着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赏析: 通过这句诗,诗人强调王僧孺在个人品行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子之有之,谁毁谁誉。
- 注释: “子之有之”意即某人所拥有的;“谁毁谁誉”则是问是谁在评价这个人。
-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外界对王僧孺评价的关注,以及这种评价可能带来的影响。
- 修名既立,老至何遽。
- 注释: “修名”即建立好的名声;“老至何遽”询问为何衰老就会这么快。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哲理,即一个人如果建立了良好的名声,那么衰老就不会太快到来。
- 谁其执鞭,吾为子御。
- 注释: “执鞭”原指驾驭马车时手持马鞭,这里比喻引导或支持;“吾为子御”则意味着诗人愿意成为王僧孺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 赏析: 通过这句诗,诗人展示了自己愿意在王僧孺需要时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决心。
- 刘略班艺,虞志荀录。
- 注释: “刘略”可能是指汉代的刘向,“班艺”指编纂书籍的艺术;“虞志荀录”中的“虞志”可能是一个姓氏,“荀录”是《荀子》的一种分类,这里可能指的是记录或整理。
- 赏析: 这句诗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些文人的工作或成就,用以形容王僧孺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或成就。
- 伊昔有怀,交相欣勖。
- 注释: “伊昔有怀”意指过去的怀念之情;“交相欣勖”则表示相互鼓励。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和王僧孺之间长久以来的友谊和相互支持的关系。
- 下帷无倦,升高有属。
- 注释: “下帷”指的是放下帷幔,比喻专心致志;“升高有属”意味着随着地位的提升,责任也增加。
- 赏析: 这句话描述了王僧孺在不同阶段的努力和成就,以及他所面临的挑战和责任。
- 嘉尔晨灯,惜余夜烛。
- 注释: “嘉尔”意为赞美你;“晨灯”和“夜烛”分别象征着早晨和夜晚的光亮,暗喻希望和鼓励。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王僧孺未来光明的祝愿,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王僧孺的赞扬,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王僧孺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既有对个人品质的赞美,也有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