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池一丛竹,垂翠不惊寒。
叶酝宜城酒,皮裁薛县冠。
湘川染别泪,衡岭拂仙坛。
欲见葳蕤色,当来菟苑看。

【注释】

夹池:指宫廷中的御苑,在洛阳西。

垂翠:指翠色垂下,形容竹叶青翠。

宜城酒:即宜城县出产的米酒。

薛县冠:即薛县出产的帽子。薛郡是西汉时封给赵充国的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湘川:指湖南湘江一带。

衡岭:指衡山山脉。

葳蕤(wēi rí):草木茂盛的样子。

菟(tú)苑:即上林苑,汉武帝所建的皇家园林。

【赏析】

《侍宴赋得夹池竹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作品,属于五言排律。此诗写竹而以竹为喻,托物寄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全诗用典丰富,意象鲜明,语言华丽,富有诗意。

首联两句写竹的外貌和姿态:“夹池一丛竹,垂翠不惊寒。”竹子生长在宫殿的夹池之中,翠绿的叶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仿佛没有受到寒冷的影响,依然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状态。这一景象描绘出了竹叶青翠、生机盎然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竹的用途和象征意义:“叶酝宜城酒,皮裁薛县冠。”这里的“叶酝”指的是用竹叶制作的米酒,而“皮裁薛县冠”则是指用竹皮制作的帽子。这两句诗既展示了竹子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竹子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和美好的祝愿。

颈联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竹子与自然景观以及人文历史相联系:“湘川染别泪,衡岭拂仙坛。”湘川,指的是湖南湘江,这里被用作背景来渲染氛围;衡岭,则是一座著名的山脉,这里用来比喻竹子挺拔向上的姿态以及坚韧不屈的精神。这两句诗既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又寓意着离别之情,同时借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之地的形象,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期待和憧憬:“欲见葳蕤色,当来菟苑看。”在这里,“欲见葳蕤色”表达了作者对于更加美丽景色的渴望;而“当来菟苑看”则暗示着在未来的日子里,作者将有机会欣赏到更多美好的事物。这两句诗既体现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向往,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整首诗以竹为主题,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和象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赞美。同时,这首诗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