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蛇不蛰,洳泽鸟犹攒。
暂息流膏雨,将似怨祁寒。
文衣夜不卧,蔬食昼忘餐。
洁诚同望祀,惟馨等浴兰。
江苹享上帝,荆璧奠高峦。
繁云兴岳立,蒸穴动龙蟠。
渭渠还积水,滮池更起澜。
【注释】
阳山:在今陕西省渭南市。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置。蛇不蛰:指阳山的蛇没有冬眠,因为气候温暖的缘故。
洳泽:水边低平之地。攒:聚集。这里比喻旱灾严重,鸟群聚集在低洼之地。
流膏雨:滋润禾苗的春雨。
文衣:古代礼服上的花纹。夜不卧:夜晚也睡不着。
蔬食:吃粗茶淡饭。昼忘餐:白天也不进餐。
洁诚:纯洁真诚,这里指对神明的虔诚祈祷。同望祀:一起祭祀。
惟馨:只愿香气四溢。等浴兰:一同沐浴于兰香之间。
江苹:江边的蘋草,即水芹,一种可食植物,古人认为它可食,也可用来祭祀。上帝:指天帝、玉皇。荆璧:用荆条编成的祭器,用以祭祀天地万物。高峦:高大的山岭。这里指高山。
繁云:浓密的云层。蒸穴:热气蒸腾。动龙蟠:像龙盘曲那样起伏。
渭渠:渭水的支流,这里泛指渭河水系。还积水:指洪水回流到河里。滮池:池塘。起澜:波澜壮阔。
【赏析】
这首诗以“苦旱”为题,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中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天气、草木、禽鸟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景象,抒发诗人对时政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首联写阳山蛇不蛰,说明天气暖热;洳泽鸟犹攒,说明旱情严重。两句都运用了夸张手法,使所描绘的景象与实际有较大出入。
颔联承上启下,写人民盼望降雨。流膏雨,即滋润禾苗的春雨。怨祁寒,怨恨严寒的天气。这两句既表达了人民对天旱的无奈,又反映了他们渴望雨水的心情。
颈联写人们祈雨时的虔诚态度,夜不卧,昼忘餐;洁诚同望祀,惟馨等浴兰。这两句话分别描述了人们对神明的虔诚祈祷以及沐浴于兰香之间的情景。这里的“同”、“惟”两个词,既强调了祈雨者的虔诚之心,又表现出他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尾联写祈雨的结果。江苹享上帝,荆璧奠高峦。这两句分别描写了人们在祈求雨水时的场景。江苹,即江边的蘋草,是一种可食植物,古人认为它可以食用,也可以用来祭祀。上帝,即天帝、玉皇。荆璧,用荆条编成的祭器,用以祭祀天地万物。高峦,高大的山岭。这里指高山。这两句既表达了祈雨成功的喜悦心情,又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苦旱”为题,通过对天气、草木、禽鸟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政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使所描绘的景象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