旆转黄山路,舟纚白马津。
送轮时合幰,分骖各背尘。
常山喜临岱,陇头悲望秦。
欲持汉中策,还以赠征人。
【注释】
新林:即新亭。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边,是三国时孙策、周瑜等宴会的地方。
旆(gu6i):古代军队行进时所张的旗子。
黄山路:指从建康到丹阳的山路。
舟纚:船摇荡的样子。
合幰(xiǎn):车盖四周加饰以幔帐,使篷车更加华丽。
分骖:分驾两马,各走一边。古人乘车,通常有四匹马驾车,一马在前引导,称为“骖”,其余三马在后相随为“驷”。
常山:郡名,今河北正定县西北。
临岱:登山,登上泰山。
陇头:指秦地,泛指北方地区。
汉中:郡名,治所在南郑,在今陕西南部。
【赏析】
《新亭送别》,是晋代王羲之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在这篇短文中,通过描写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感情和对前途的忧虑。文章开头两句写饯行时的景色,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接着描绘了友人离别时的情景;然后写到友人即将远行的心情以及自己的赠别之意;最后写友人即将离去,并希望他平安归来。整篇文章语言流畅自然,感情真挚感人。
“新林”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宴会场所之一。当时孙策与周瑜在这里举行宴会,共叙友情,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新亭送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地点和时间。“黄山路”,指从建康到丹阳的山路。建康是当时的都城,位于今南京市。这里借“黄山路”暗示诗人与好友分别时所处的环境。“新林”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宴会场所之一。当时孙策与周瑜在这里举行宴会,共叙友情,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新亭送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第二句写宴席上的情景。“旌旗蔽日”,“旌旗”,古代帝王或诸侯出行时所张的旗帜,用五色缯帛做成。这里指军旅之中。“转”,指移动、转动。“旌旗”随着军队的移动而转动,暗示着战事不断。“白马津”,古渡口名,在今江苏镇江附近。这里是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沿江东下的军事要地。“舟楫”,泛指船。这一句写诗人在宴会上目睹了孙权率领大军东下的情景。“转”,指行驶。“白马津”上的船只随着江流转动着。“棹”(zháo),船桨。“橹”(lǔ),船尾长桨。这一句写诗人在宴会上目睹了孙权乘船东下的情景。
“送轮时合幰,分骖各背尘。”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宴会结束的时候,车队缓缓驶向远方,人们纷纷上车,各自背起尘土。“送轮”,指送客人上路。“合”、“分”都是动词,意为分开、聚合。“时”,常常、往往的意思。“幰”(xiǎn),古代车上的帷帐。这一句写诗人在宴会结束的时候,车队缓缓驶向远方,人们纷纷上车,各自背起尘土。“分骖”是指分别骑在两匹马上,各骑一匹,表示彼此告别。“各背尘”,意思是各自背负着尘埃。这两句写的是分别时情景:送客的人和客人都上车,分别骑在两匹马上,背向不同方向走去,各自带着一路的尘土。
第三句写友人即将远行的心情。“常山喜临岱,陇头悲望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常山高兴得好像登上泰山一样,陇头却悲伤地望着秦国的方向。“常山”,郡名。在今河北正定县西北。“临岱”是指登上泰山。“陇头”,泛指秦国所在的陇西地区。这两句写的是友人即将远行的心情:常山高兴地好像登上泰山一样,但陇头却悲伤地望望着秦国的方向——秦国已经灭亡了!
第四句写诗人想要持汉中策略回赠友人的心情。“欲持汉中策,还以赠征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想拿汉中的策略送给你,让你能够平安归来。“汉中”,即汉中郡,在今陕西省西南部一带。汉中地处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成为历代争夺的对象。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想拿汉中策略回赠友人的心情:他想拿汉中的策略送给你,让你能够平安归来。
全篇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对友人将要远行的描写、对分别时情景的刻画以及表达送别的心意,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