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月影才通,猿啼迥入风。
隔岩还啸侣,临潭自响空。
挂藤疑欲饮,吟枝似避弓。
别有三声泪,沾裳竟不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长安时期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第一联:“桂月影才通,猿啼迥入风。”

  • 注释: “桂月”指的是明亮的月亮,因为桂花树而得名。“影”在这里指月光照亮了树影。
  • 赏析: 第一联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光下,树木的影子显得特别清晰,而远处传来的猿猴叫声与风声交织在一起。

第二联:“隔岩还啸侣,临潭自响空。”

  • 注释: “啸侣”指的是猿猴的同伴,它们在树林中互相呼应。“响空”表示猿猴的叫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中。
  • 赏析: 第二联进一步描绘了猿猴的叫声,这些声音似乎穿越了山岩,传到了诗人的耳中。这里的“空”字也增加了一种空旷寂寥的感觉。

第三联:“挂藤疑欲饮,吟枝似避弓。”

  • 注释: “挂藤”指的是树枝上挂着的藤蔓,可能是为了攀爬或装饰。“吟枝似避弓”意味着猿猴在树枝上跳跃时,仿佛在躲避弓箭的攻击(这里的比喻是为了表达猿猴的敏捷和机警)。
  • 赏析: 第三联通过描绘猿猴的动作和行为,展现了它们活泼可爱的一面,同时也暗示了猿猴的生存状态可能并不乐观。

最后一联:“别有三声泪,沾裳竟不穷。”

  • 注释: “别有三声泪”是指猿猴发出的三声鸣叫,每一声都像是在哭泣。“沾裳竟不穷”意味着猿猴的哀嚎声似乎永无止境,仿佛要一直持续下去。
  • 赏析: 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猿猴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伤。整首诗通过描绘猿猴的生活和哀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脆弱性的感慨以及对人间苦难的同情。

这首《赋得夜猿啼》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和猿猴的哀鸣,通过对猿猴生活状态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