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堂中。
明志逸秋霜,玉颜掩春红。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这首诗的格式是四行,每行的首字连起来形成一句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行: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第二行: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堂中。
第三行:明志逸秋霜,玉颜掩春红。
第四行: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第五行: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下面是诗句和译文以及注释:

袅袅临窗竹,蔼蔼垂门桐。

  • 袅袅:形容竹子随风摇曳的样子。
  • 临窗竹:指靠近窗户的竹子。
  • 蔼蔼: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 垂门桐:指门口垂下来的梧桐树。

灼灼青轩女,泠泠高堂中。

  • 灼灼:形容女子容颜美丽发光。
  • 青轩女:指年轻的女子。
  • 泠泠:形容音乐声清幽悦耳。
  • 高堂中:指高大的房屋内部。

明志逸秋霜,玉颜掩春红。

  • 明志:指有远大的抱负或志向。
  • 逸秋霜:比喻志向高洁不受世俗玷污。
  • 玉颜:形容女子皮肤如玉般细腻洁白。
  • 掩春红:指用白皙的面容掩盖住春天的娇艳。

人生谁不别,恨君早从戎。

  • 别:离别。
  • 早从戎:指早早地离开家乡去参军打仗。

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

  • 鸣弦:指弹奏乐器的声音。
  • 惭夜月:指感到羞愧,因为夜晚明亮的月光。
  • 绀黛:指古代女子使用的黑色颜料画在额前的眉毛上,称为“黛”。
  • 羞春风:指因为春风而感到害羞。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和美好爱情的追求以及对战争的厌恶。诗中的“青青河畔草”、“灼灼青轩女”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青春的美好。而“明志逸秋霜,玉颜掩春红”则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美丽的外表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最后一句“鸣弦惭夜月,绀黛羞春风”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微妙变化。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又反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