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十月交,杀盛阴欲终。
风烈无劲草,寒甚有凋松。
军井冰昼结,士马毡夜重。
晨登岘山首,霜雪凝未通。
息鞍循陇上,支剑望云峰。
表里观地险,升降究天容。
东岳覆如砺,瀛海安足穷。
伤哉良永矣,驰光不再中。
衰贱谢远顾,疲老还旧邦。
深德竟何报,徒令田陌空。
【注释】
孟冬:农历十月。孟,第一;冬,十二月。交:交会。
盛阴:浓重阴气。
劲草:强韧的草类植物。
凋松:落叶松树。
军井:军队的饮水井。
毡夜重:用毡子盖着马鞍睡觉。
岘山首:即岘首峰。
霜雪凝未通:山上的积雪没有融化透。
息鞍循:驻马休息时沿着。
支剑望:举剑远望。
表里:内外。观:指山势高峻的险要地方。
东岳:泰山。东岳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
砺:磨刀石。这里指山石。
瀛海:大海。瀛海,指渤海。
伤哉:可惜。良永矣:美好的时光已永远过去。
驰光:疾驰的阳光。中:中心。
衰贱谢远顾:自己地位低微而疏远朝廷。谢,辞谢。
疲老还旧邦:身体衰老而回到故乡。疲老,衰老疲惫。
深德:深厚的恩德。竟何报:究竟有什么报答。
徒令:只能使……徒然。田陌空:田野旷野空空荡荡。
【赏析】
《从拜陵登京岘(xiǎn)诗》,是诗人杜甫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由徐州往东都洛阳,途中经过兖州、曲阜、济南时所作七言律诗组。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此篇写诗人登山临景的感受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心情。
开头四句写登岘山所见景色。“孟冬”点明季节;“十月”、“交”、“欲终”等词语交代了时间及天气情况;“风烈无劲草”、“寒甚有凋松”,以风力强劲、草木凋零来反衬山势的高峻、环境的严峻,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五、六两句紧承上文写登山所见。“军井冰昼结”、“士马毡夜重”,是说军营中的井水白天结成冰,士兵们夜间睡在毡席上,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以下八句写登山所见所感。诗人登上岘山之巅,放眼望去,但见山上积雪未融,一片苍茫,于是产生了“霜雪凝未通”之感。“息鞍”、“支剑”两句写诗人下山时的情态。诗人驻马歇息的时候顺着陇上的小路走,举起剑遥望着云彩般的峰峦,表现了诗人面对高山峻岭时的心情。“表里”两句写山势的险要,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情:山高耸入云霄,天也仿佛被山遮挡住了一样,诗人不禁发出“东岳覆如砺”这样的赞叹,同时心中涌起一种“安足穷”的感觉。“伤哉良永矣,驰光不再中!”这两句感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代的留恋与惋惜之情。
最后三句写诗人的感慨。“衰贱”两句写自己的境遇,表示自己虽然地位低下,远离朝廷,但仍为国家担忧;“疲老”两句写归乡之后,由于年老体衰,不能为国效力,只好回到家乡。这两句既反映了现实,又暗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结尾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写山的高大,表达出自己的壮志凌云之情;通过写山的险峻,反映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通过写山的雄伟壮丽,表明自己虽身处乱世而仍心系国家安危,希望国家的前途能够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