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讲,诗词类的题目考查的是“意境”、要分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第一句:“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意思是说:树叶飘落江上,渡过寒冷的冬日;大雁南飞,秋风送走深秋。此句写景。“木落”、“江渡”、“雁还”是时间;“寒”、“秋”、“风送”是季节特征(气候)。“木落江渡寒”,“寒”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季节特点。

第二句:“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意思是说:站在河边,听清商曲调,看着流水,悲伤的歌声四起。此句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临流”、“断商弦”是时间;“瞰川”、“悲棹讴”是动作、神态。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渲染出凄清冷清的氛围。

第三句:“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意思是说:到了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没有东行的车辕,回到了夏天的故乡又有西去的船夫。这是在感叹人生漂泊不定,无法安定下来。“适郢”,指到楚国郢都;“无东辕”指没有车辕可以驶往东边的楚都,暗示自己不得志,只能回到家乡。“还夏”,指回到了夏天的故乡,“有西浮”,指有向西远行的意思。

第四句:“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意思是说:三座山峰隐蔽在丹梯石阶下,长江九派水流引导着沧浪大江。“三崖”、“丹磴”、“九派”是自然景物,“隐”、“引”是动词,“丹磴”即红色阶梯,“沧流”即大江。“隐丹磴”,是说山高而险峻难登;“引沧流”则是说江水波涛汹涌澎湃。

第五六句:“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意思是说:看到泪竹会想起离别的亲人,看到明珠会想到汉朝的游历。“泪竹”、“弄珠”都是比喻,“湘别”、“汉游”都是典故。“泪竹”,典出《楚辞·招魂》:“见湘水兮其深且广,思君兮其犹未央。”屈原被放逐时,路过湘水,看到江中的竹子,因思念楚王而哭泣。后来人们就把眼泪滴在竹子上叫“泪竹”。这里的“泪竹”就是用来抒发对楚王的思念之情。“弄珠”,用汉武帝刘彻事。汉武帝元光元年,他乘龙舟游于昆明湖上,以七宝饰明珠为北斗,并设铜柱立之以为纪纲,故后人称昆明湖为“七宝琉璃池”。这里用来表示怀念汉武帝。

第七八句:“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意思是说:哪里是他服用仙草仙药就能长生不老呢?能消除旅途劳顿带来的烦恼。“药饵泰”是指仙人所用的仙药,“得夺旅人忧”是指消除旅途的劳顿之苦。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首联点明时节背景,描绘了一幅秋景图;颔联借物抒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颈联借物抒慨;尾联借物抒慨。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全诗写景生动细腻,意象丰富饱满,情意盎然深沉,构思巧妙精巧。诗人以落叶、江水、大雁、商音、舟声、楚地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清冷清的水墨山水画,又巧妙地将诗人的身世融入其中,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怀旧情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晚年隐居鹿门山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孟浩然诗作中的绝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