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安首流,川末澄远波。
晨光被水族,晓气歇林阿。
两江皎平迥,三山郁骈罗。
南帆望越峤,北榜指齐河。
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
长城非壑崄,峻岨似荆芽。
攒楼贯白日,摛堞隐丹霞。
征夫喜观国,游子迟见家。
流连入京引,踯躅望乡歌。
弥前叹景促,逾近倦路多。
偕萃犹如兹,弘易将谓何。

【注释】

  1. 泉源:山泉水。安首流:流注到源头。川末:指江水入海口处,也即江的尽头。澄远波:清澄的浪花。晨光被水族:早晨阳光照耀在水中的鱼儿。晓气歇林阿:清晨的雾气消散在树木之间。两江:指长江和钱塘江。皎平迥:皎洁明亮。三山,泛指山名。郁骈罗:形容三山重叠排列的样子。南帆望越峤:从南边的船上望着越州(今浙江绍兴)的山峰。北榜指齐河:从北方的船上指着齐地的黄河。关扃(jiong)绕天邑:环绕着京城长安。襟带抱尊华:意为像腰带和衣襟一样环抱着都城。长城非壑崄(xian):并不是险峻的山脉。峻岨(jiao)似荆芽:陡峭的山岭好像荆芽那样柔弱。攒楼贯白日:形容高大的城墙耸立直入云霄,好像把太阳都穿通了。摛(chi)堞(dié):指城墙上的垛口。隐丹霞:隐藏在红色山壁上的霞光。弥前叹景促:感叹时光过得太快。逾近倦路多:越靠近家乡的路就越发觉得厌倦。偕萃犹如兹:就像这样聚集在一起的景象。弘易将谓何: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
    【赏析】
    这首诗以“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为题,是诗人于元和十四年(819)奉诏回京时所作。此诗描绘了他回京时的所见所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慨。
    首联两句写诗人回京后所看到的景色。第一句写江水之源,第二句写江水之尾。这两句既写出了江水之长,又表现出江水之清澈。“泉源”二字,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暗寓了作者对朝廷的思念之情。
    颔联两句写江面之景。第一句写阳光普照,照到了水中游鱼的身上,使鱼感到温暖;第二句写清晨的薄雾已经散尽,露出了树林。这两句既写出了江面之宽阔,又表现了江面的宁静,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
    颈联两句写三山之景。这三座山峰高耸入云,层层叠叠,如同屏风一般。这两句既写出了三山之奇,又表现了三山之壮。
    诗人又写了江上之景。“南帆望越峤”,“北榜指齐河”。“越峤”即越山上的山峰,“齐河”指齐地的黄河。这两处都是京城长安附近的著名景观。通过这两组地名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京城长安的繁华与美丽。
    诗人又写了城墙之景。他站在京城的高处,看到城墙高耸入云,犹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这一句既写出了城墙之高、之坚固,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人又写了城墙之景中的垛口。这些垛口如同一个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们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同时,这些垛口也象征着国家的防御体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祝愿。
    最后两句写诗人回京后的内心感受。诗人看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京城长安,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城市,不禁感慨万千。而当他看到自己的家乡杭州西湖时,更是感到无比亲切。然而,当他看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时,又不免有些怀念之情涌上心头。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整首诗通过对京城长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它既有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憧憬。这种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显得更加深刻与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