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闺期今夕,娥轮泛浅潢。
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
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
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

婺,婺水,指汉时有名的地方官乐浪太守王阳。闺,内室也。期,约也。今夕,今夜也。娥,月亮的别称。轮,车轮也。泛,浮动也。浅潢,指天河,即银河。

迎秋,迎接秋季到来。暮雨,傍晚的细雨。暝合,天黑时云散月现。神光,神仙之光芒。

荐寝,向皇帝进献寝宫。低云鬓,低垂的云发,指宫女的头发。呈态,展示姿态。解霓裳,解开仙女所穿之彩色衣裳。

喜中愁,喜中有愁思。漏促,漏壶漏水声急促。别后怨,离别之后心中常怀怨恨,怨天长,因思念而长久地抱怨。

此诗是唐玄宗为李夫人所作的一首应制诗。李夫人是汉武帝宠妃,本籍陇西(今甘肃),生长于中山(今河北定州)。她美丽聪颖,能歌善舞,尤以善鼓瑟、歌舞见长,武帝十分喜爱。元狩三年(前120),李夫人病故,葬于长安附近霸陵亭北的芷阳县。唐玄宗即位以后,追谥为“孝感”,改葬于骊山华清池旁的昭陵。李夫人墓在今西安城南约10公里处的临潼区新丰镇,与秦始皇陵遥遥相对,相距约40多公里。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杜牧都曾写过《过昭陵》的诗,对这一古迹作了描述。李夫人墓原无碑文可查,唐人所作《吊李供奉庙》诗中有“李氏有庙兮千载寂”之句,可见当时已有庙宇。后来有人写了一篇碑志,记述了李夫人的故事和埋葬的情况,但已无法查考了。

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她不仅擅长歌唱和演奏各种乐器,还精通舞蹈。《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她的作品共有13篇,其中包括《李夫人赋》,共两卷。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生得非常美貌,她的歌声更是动人心魄,能够使汉武帝为她而忘记饮食。汉武帝经常召幸她的宅第,与之同床共枕。然而,好景不长,李夫人突然去世。汉武帝十分悲痛,他派人四处寻找李夫人的遗体,最后终于从她的坟墓中找到了她。汉武帝亲自下诏,命人将李夫人安葬在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常常到她的墓前祭奠。为了表示哀悼之情,他还特意为她建造了一座庙宇,名为“夫人祠”。这座祠庙建在离茂陵不远的渭河南岸,据说祠庙的规模相当宏大,内有殿堂、楼阁等建筑。每当夜晚降临,汉武帝便来到这里祭拜李夫人。

李夫人去世后,汉武帝一直怀念她。他曾多次前往李夫人的墓地进行祭拜,并写下了许多悼念她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这首诗——《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二首》。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婺闺期今夕,娥轮泛浅潢。

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

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

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

首先来看第一句:“婺闺期今夕,娥轮泛浅潢。”这里所说的“婺闺”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女子名字,与李夫人的姓氏相同。而“娥轮泛浅潢”则是形容月亮的光芒如同流动的水波一般,映照在地面上形成浅浅的光影。这句诗描绘出一幅明月高悬、夜色朦胧的美丽画面。接着,“迎秋伴暮雨,待暝合神光。”这里描写的是秋天的天气以及夜晚的景象。秋风萧瑟,雨意阑珊;到了晚上时分,月亮逐渐升起,洒下了一片明亮的光辉。这句诗既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又展示了夜晚的美丽景色。再来看第三句:“荐寝低云鬓,呈态解霓裳。”在这里,“荐寝”是指向皇帝进献寝宫的意思;“低云鬓”则形容宫女们低头梳妆的情景;“呈态解霓裳”则是指宫女们展示自己的舞蹈姿态,解开身上的彩衣。这里的“呈态”、“解霓裳”都是指她们表演歌舞的动作。整句诗描绘了一幅宫女们欢快庆祝的场景,展现了她们优雅的舞姿和美丽的容颜。最后一句是:“喜中愁漏促,别后怨天长。”这里的“喜中愁”、“别后怨”都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一方面,他在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孤独和失落。当分别的时刻来临时,他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而与爱人相别的痛苦也越发深重。

这首诗通过描绘宫女们庆祝节日的场景和表达作者自己的心情来展现了一个充满喜悦和悲伤的世界。它既反映了古代宫廷中的繁华和欢乐,也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