嵰州表奇贶,閟竹应遐巡。
何如御京洛,流霰下天津。
忽若琼林曙,俄同李径春。
姑峰映仙质,郢路杂歌尘。
伏槛观花瑞,称觞庆冬积。
飘河共泻银,委树还重璧。
连山分掩翠,绵霄远韬碧。
千里遍浮空,五轫咸沦迹。
机前辉裂素,池上伴凌波。
腾华承玉宇,凝照混金娥。
是日松筠性,欣奉柏梁歌。

【注释】

嵰州:地名,今河南宜阳县。表:展示。閟竹:指竹林。应遐巡:表示对远方的巡视。御京洛:皇帝在京城洛阳。流霰:雪片。天津:洛阳城名。忽若琼林曙,俄同李径春:忽然好像早晨看见一片像玉石一样的树林,突然又好像春天来到了李径。姑峰:山名,在河南宜阳县。仙质:形容山峰的优美。郢路:指从郢州(今湖北江陵)往西的一条路。姑峰映仙质,郢路杂歌尘:姑峰映衬着仙女般的山峰,而郢州的路旁有飘浮的歌声。

伏槛观花瑞,称觞庆冬积:俯视栏杆看到美丽的花,举起酒杯庆祝冬天的到来。飘河共泻银,委树还重璧:飘飞的河水就像从玉盘中倾泻出一样洁白晶莹,落到树上又像是一块珍贵的玉璧。连山分掩翠,绵霄远韬碧:连绵起伏的山峦被青翠的色彩遮掩,远远地隐藏着青色的天空和蓝色的云彩。千里遍浮空,五轫咸沦迹:千里之内到处飘浮着雪花,马蹄扬起的尘土都淹没在雪地里了。机前辉裂素,池上伴凌波:在机巧之处闪烁着白色的光泽,池水也随着波浪荡漾。腾华承玉宇,凝照混金娥:雪花飞扬承载着天空的玉宇,光辉凝聚照耀着月亮般的金星。是日松筠性,欣奉柏梁歌:这一天天气晴朗,松树和竹子的质地也显得十分美丽,高兴地唱起《柏梁》之歌。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天宝六年(747)初冬。当时诗人正在洛阳任职,目睹下雪的景色并有感而作,诗中以咏物为题,实则写景抒情,表现了一种乐观开朗的情调,充满了生活气息。

“嵰州表奇贶”四句,描写雪花的壮观景象。“嵰州”即嵩县南面的一座高山,因山形高峻,故称。诗人在这里用夸张的笔法,把大雪比作玉屑,将雪花比作琼林、李径的美景,形象生动。“忽若琼林曙,俄同李径春”,意谓忽如晨曦中看见一片像玉石一样的树林,转眼间仿佛春天已经来到李径了,这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把下雪的景象写得新奇美妙。这两句是全诗的开头,用“忽”“俄”两个字一气贯注,使全诗的意境顿然开阔,气势恢宏。

“姑峰映仙质”二句,进一步描绘雪花的神奇美。诗人抓住雪花的特点,用“映”“掩”“重”“合”四个动词,写出雪花飘飘洒洒的美丽姿态。“姑峰”是指河南宜阳县西北的一座山峰,“仙质”指它那秀丽神奇的外形。雪花落在山上,山色更加秀丽;落在地上,又好像玉屑般洁白晶莹。“郢路杂歌尘”一句,则写雪花纷纷扬扬落入路边的歌声里。“郢”指古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江陵一带。“杂”指混合。“歌尘”指路边的歌女们踏着飞雪唱歌时扬起的尘土。这两句通过写雪花落在山上、路上、歌女身上的情景,表现了雪花的洁白晶莹、轻盈飘逸的美态。

“伏槛观花瑞”二句写诗人在雪景中观赏雪景。“伏槛”即俯身看栏杆。诗人俯身看栏杆上的花瑞,仰首赏池中的凌波,欣赏着眼前这美好的雪景。“称觞庆冬积”一句,写诗人举杯祝贺冬季的到来和雪积满地的景象。“觞”即酒杯,“庆”是祝贺的意思。“积”指积雪。“冬积”即冬天里的积雪。这两句写诗人在雪景中欢欣鼓舞的心情,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飘河共泻银”二句写雪花飘飞的景象。“飘河”指河流。“泻银”即雪片纷纷落下的样子。“委树还重璧”,意思是说飘落的雪片像一块块精美的玉璧落在树枝上。“连山分掩翠”,意思是说连绵起伏的山岭被青翠的色彩掩映着。“绵霄远韬碧”,是说远处的天空和云朵也被雪覆盖了,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画面。这两句通过对飘飞的雪花的描写,表现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象和大自然的壮美。

“千里遍浮空”二句写雪花弥漫在天地之间。“五轫咸沦迹”,意思是说马蹄扬起的尘土都被雪花淹没了。“轫”通“轫”,即马足所到之地。“沦迹”即淹没在积雪之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写雪花覆盖大地的壮丽景色。这两句既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写诗人欢快的心情。“机前辉裂素”,意思是说雪花在空中闪烁着光彩,像白色的绸缎在织布机前被扯开一样。“池上伴凌波”,意思是说水面上的波纹与凌空飘舞的雪花一起荡漾着。“腾华承玉宇,凝照混金娥”,意思是说雪花飞扬着承载着天空的玉宇,光辉凝聚照耀着月亮般的金星。“是日松筠性”,“是日”指的是这一天。“松筠”指松树和竹子。“性”即性质、本性。“欣奉柏梁歌”,意思是说这天晴好,松树和竹子的质地也显得非常漂亮,高兴地唱起了《柏梁》之歌。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也流露出他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