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夕视牲,质明奉俎。
沐芳整弁,其仪式序。
盛礼毕陈,嘉乐备举。
歆我懿德,非馨稷黍。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具体到本诗,需要从诗歌的意境、手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译文:祭前察看牲体,黎明时分献上俎豆。沐浴香草整饰帽弁,仪式顺序井然有序。盛大礼仪一一陈列,美好音乐备而奏起。歆享我的美德馨香,胜过稷黍之馨馥。
(2)赏析一:首联写“视牲”和“奉俎”。“视牲”指在郊庙祭祀前察看牲体,这是祭祀前的重要准备。“质明”指日出之时,即天大亮的时候。这两句写祭祀前的准备工作,为全篇定下基调——隆重、肃穆、庄重。
(3)赏析二:颔联写“沐芳整弁”。沐浴芳草以整理好帽子,是古代祭祀时的一种仪式。古人认为,头戴芳香可以辟邪,所以祭祀时要洗头并戴香草冠。“其仪式序”中的“仪式”指礼仪。“序”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有次序”。这句是说,祭祀前的准备是有次序的,有条不紊的。
(4)赏析三:颈联写“盛礼毕陈”、“嘉乐备举”。“盛礼毕陈”是指将祭祀用的礼器全部陈列出来。“嘉乐备举”是指各种音乐也全都准备好了。这两句是说,祭祀用的礼具和音乐都已经齐备,为祭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5)赏析四:尾联写“歆我懿德”,“非馨稷黍”。“歆我懿德”是说祭祀时内心充满对神灵的敬仰之情。这句话中,“懿德”是美好的品德;“歆”(xīn,享受)是心悦诚服之意;“馨”(xīn,散发,弥漫)是香气浓郁的意思;“稷黍”都是指谷物,这里借指粮食。这一句是说,祭祀的时候,我们内心充满了敬意,对神灵的敬仰之情如同谷物散发出的香气一样浓烈。这一句与开头的“盛礼毕陈,嘉乐备举”,遥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祭祀时仪式的盛大和音乐的美妙。
(6)这首诗通过描写祭祀的全过程,表现了人们对先农神的虔诚和敬畏之情。作者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精细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祭祀现场,感受到那庄重、肃穆的氛围。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大量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歆我懿德”用“馨”“稷”“黍”等谷物来比喻先农神的恩德,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