缮方丘,端国阴。
掩圭晷,仰灵心。
诏源委,遍丘林。
礼献物,乐荐音。
【注释】
齐北郊乐歌六首 其三
缮方丘:修缮方形的祭坛。端国阴:端正国家之阴,即国家之阴气。掩圭晷:遮蔽日晷。圭,古代用玉制成的测日影工具;晷,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以铜为之,刻有刻度,用以测日影定时刻或测时间。仰灵心:仰望神灵之心。诏源委:诏告神灵,祈求赐予。遍丘林:遍及山林。礼献物:行祭祀之礼,奉献礼物。乐荐音:奏音乐以献神。
【赏析】
此诗写于齐武帝萧赜时期,当时朝廷对天地山川之神十分敬畏,所以《南齐书·礼志》载:“帝常以月旦、十五日、三月上已、九月潦涸、仲冬中冬至,躬亲祠南郊,并设兆域。……又以十月朔日祀天为天保。”这首诗就是描写齐高帝在南郊祭祀天地山川时的情景,表现了作者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全诗语言简练,层次分明,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充分体现了南朝诗歌的艺术特点。
诗的前四句“缮方丘,端国阴。掩圭晷,仰灵心。诏源委,遍丘林”写的是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修建祭祀用的方台(“方丘”),整治祭坛的四周(“端国阴”),遮蔽日晷,表示向神明祈祷(“掩圭晷”),希望神明保佑(“仰灵心”),以及向神明传达皇帝的祭祀意愿(“诏源委”),让祭祀遍布山林(“遍丘林”)。这四句诗从准备祭祀活动的角度来描写祭祀前的准备活动,突出了祭祀活动的神圣性,也表达了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
第五句“礼献物,乐荐音”则是说祭祀活动中的礼乐表演部分。这里既包含了祭祀者向神明奉献礼物(“礼献物”),也包括演奏音乐(“乐荐音”),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祈求神明保佑的愿望。这里的“献物”、“荐音”都是古代祭祀活动中常见的仪式行为,而“礼献物”、“乐荐音”则更加强调了这些仪式行为的庄重性和神圣性。
第六句“修容仪,正严位”则是描写祭祀者在祭祀活动中的仪容仪表和位置安排。这里既强调了祭祀者要端正仪容仪态(“修容仪”),也要端正严肃地占据祭祀的位置(“正严位”),以表现出对神明的尊敬和对祭祀活动的庄重感。这一句诗虽然不是直接描述祭祀场景,但通过对祭祀者形象的描述,也为接下来的祭祀场景做好了铺垫。
第七句“肃穆神心,钦明灵鉴”则是直接描写祭祀过程中的神灵感应现象。这里既表达了祭祀者内心的肃穆(“肃穆神心”),也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敬(“钦明灵鉴”),还描绘了神灵对祭祀者的回应(“鉴应”)。这一部分是对整首诗主题的进一步升华,通过描写神灵对祭祀者的回应,表达了作者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第八句“降福穰穰,降福穰穰”则是重复出现四次的诗句,用以强化对天地神灵降福祈佑的美好愿望。这里的“降福穰穰”形容降下的福气很多、很丰富,而“降福穰穰”则形容连续不断地降下福气。这两个短语都强调了祈愿的强烈愿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最后一句“皇祖配享,永绥遐祚”是整首诗的最后一句,也是对整首诗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这里既表达了天地神灵与皇室祖先共同享用祭祀的尊贵地位(“皇祖配享”),也表达了对长久平安、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永绥遐祚”),同时还暗示了祭祀活动的神圣目的——祈求神明保佑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开阔深远,充分体现了南朝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