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孔子认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虽然郯子之辈的贤能可能不及孔子,但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非要比老师更优秀,老师也不一定一定要比学生更优秀。只要能够听到正确的道理,掌握一门技艺,就可以了。这就是学习的方法。
李氏之子蟠,年十七,爱好古文,对六艺经传都有所学习,不拘泥于当时的风气。他向我学习,我很欣赏他的这种坚持和执着。于是我为他写了这篇《师说》,以鼓励他继续前行。
赏析:
这首诗是韩愈对自己学习态度的自述,也是他对古代圣贤学习观的总结。他认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因为他们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学到知识。孔子曾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表明了学习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韩愈在诗中提到李氏之女蟠的学习态度,她不仅学习古文,还学习六艺经传,不拘泥于当时的风气。这种学习态度体现了韩愈对学习的执着和认真。他赞赏李氏之子蟠的这种精神,并向他赠送了自己的作品《师说》。
这首诗反映了韩愈对于学习和学问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尊重他人的态度。他鼓励人们要勇于学习,不断进取,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盲目追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