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虽为史,台中未是官。
何时闻必也,早晚见任端。
【注释】
台中里行咏:指唐代的中书省。台中,即中书省内,是宰相办公的地方,故称台中。行咏,指歌咏。
柱下:指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人。少时家贫,曾以牧猪为生。后来成为东汉开国皇帝。传说他曾被立为太子,但因梦见神人相约不得立他为帝,便放弃了太子之位。后即位,改年号为“建武”,封其子刘强为梁王,而封自己为太傅、三公,并下令“柱下史”(即史官)不得立碑颂扬。这里暗指史官不能随意记载史事。
台中虽为史,台中未是官。台中,指台中里行。台中里行,即台中县衙。台中虽为史,指在台中县衙中担任文书工作的人,他们虽然负责记录文书,但并不担任官职。
何时闻必也,早晚见任端。何时,指什么时候。闻必也,闻是听见的意思,这里指听到什么声音或言论。必也,一定的意思。早晚见任端,早晚,表示不久。任端,指任用。这里指迟早会被任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歌颂台中史官不记史事的美德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首句“柱下虽为史,台中未是官。”写台中史官虽然有史官之职,但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和地位,他们的工作只是记录历史事实而已。这句诗通过对比台中史官与台中县令的不同之处,表达了诗人对台中县令的不满和批评。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黑暗的现实的认识和思考。
第二句“台中虽为史,台中未是官。”继续描绘台中史官的身份和职责,强调了台中县令与台中史官的区别。这句诗不仅揭示了台中县令的权力和地位,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台中县令的不满和批判。
第三句“何时闻必也,早晚见任端。”是整首诗的关键一句,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被任命到重要的位置上。这里的“必也”和“端”都是关键词,分别表示一定会和重要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实现自己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信心。
最后一句“何时闻必也,早晚见任端。”再次提及“何时”和“早晚”,暗示了时间的问题。诗人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被任命到重要的位置上。这里的“早晚”既表示迟早的时间问题,又暗示了诗人对于实现理想的决心和毅力。
这首诗通过咏史的方式抒发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表达了他对官场黑暗现象的不满和批评。同时,诗歌中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