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诗句解析:

  1.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 门径萧萧:形容门前道路的寂静和冷清。
  • 长绿苔:指门前长满了青苔。
  • 一回登此一徘徊:形容每次来到这里都会犹豫不决、反复思考的样子。
  1. 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
  • 青牛: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名,此处可能借喻某种传说或象征。
  • 函关:古关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境内,为战国时期秦、楚等国交界处,是通往东方的重要关口。
  • 白马亲从印土来:比喻来自西方的使者或消息。
  1. 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 确实是非: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或评价需要有确凿的证据或依据。
  • 烈焰:这里可能比喻强烈的火焰,用以比喻激烈的争论或冲突。
  • 要分真伪筑高台:比喻为了辨别真假,必须建立起高高的壁垒。
  1. 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
  • 春风:春天的风,常被用来象征新的开始或变化。
  • 狼藉:凌乱无序的状态。
  • 道教灰: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其建筑常常被比喻为灰白色的砖瓦。
  • 吹尽当年道教灰:意味着随着春风的到来,那些曾经的混乱与尘埃都将被吹散,恢复原有的宁静与秩序。

译文:

  1. 门前的小路长满了青苔,我每次都会站在那里徘徊不已。
  2. 青牛只是说说函关的事情,但白马却亲自从印土而来。
  3. 确实的判断不需要用火焰来证明,而分辨真伪则需要建立高高的壁垒。
  4. 春风也会嫌弃那狼藉的状态,将当年的尘土全部吹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焚经台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真相的追求与执着。首句“门径萧萧长绿苔”描绘了焚经台门前的荒凉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接下来两句通过青牛和白马的隐喻,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思考。第三句中“确实的判断不需要用火焰来证明”,强调了事实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不可辩驳性;而“分辨真伪则需要建立高高的壁垒”,则揭示了为了维护真理,我们必须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最后两句则以春风和狼籍的状态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释怀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