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天时祸未回,生灵愁悴苦寒灰。
岂知万顷繁华地,强半今为瓦砾堆。
【注释】
1、生灵:人民。
2、愁悴苦寒灰:指人民生活艰苦,犹如寒冬中受冻的枯草。
3、万顷:指广阔的农田。
4、强半:大半。
5、瓦砾堆:指战乱破坏后的残墙断壁。
【赏析】
《悲长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作于大历元年(766),当时作者客居华州(今陕西华县)。诗中抒发了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首联“何事天时祸未回”,诗人开篇即发问:“为何上天造成的这场灾难还没有结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百姓遭受苦难的深深关切之情。
颔联“生灵愁悴苦寒灰”,进一步描绘了百姓生活的困苦。诗人用“寒冬中受冻的枯草”比喻百姓,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在战乱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
颈联“岂知万顷繁华地,强半今为瓦砾堆”,诗人感慨万分,他没有想到曾经繁华的大地,如今却变成了瓦砾堆。这一转折,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尾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愿望,他希望能有千万座高大的房子,让天下所有的受苦人都能在其中安居乐业,享受幸福安宁的生活。
此诗通过对长安城被战争破坏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和关注,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