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鬼门关,古称天门关,位于今广西北流西十里的天门山,两峰对峙形成关门,中仅30步宽,因地处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而多瘴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若度鬼门关”:此句表明进入或通过鬼门关的过程充满了危险和挑战。这里的“若”字有如果、假设之意,表达了一种假设性的语气,暗示着通过鬼门关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 “十人去”:这里描述的是过鬼门关的人数比例,即十个尝试过的人中只有一个人能够生还。这种表述强调了过鬼门关的难度和危险,以及其对生还者的严峻考验。
- “九不还”:这是对“十人去”的补充,意味着在过鬼门关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未能生还。这种表述进一步强化了过鬼门关的凶险和不确定性。
- “十人去,九不还”:这两句诗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强烈的意象,描绘了过鬼门关的恐怖场景。它不仅表达了过鬼门关的困难程度,也揭示了这一过程中的残酷现实。
- “鬼门关”:“鬼门关”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象征着死亡的边缘和险恶的境地。在这里,诗人将鬼门关与生还率极低的过鬼门关的经历相联系,进一步突出了这一过程的凶险和不祥。
- “谚云:’若度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这里的“谚云”表示引用古代流传下来的谚语,而“度鬼门关”则指的是前往鬼门关的旅程。这句谚语总结了前文对过鬼门关困难的讨论,并进一步强调了其危险性和不祥之兆。
- “故名‘鬼门关’”:通过谚语中的“故名”,诗人将鬼门关与谚语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这个地名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即鬼门关作为人们心中恐惧和忌讳的象征。
- “唐宋诗人迁谪蛮荒,经此而死者迭相踵接”:这句诗描述了唐宋时期许多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到南方蛮荒之地的文人墨客,其中有很多人因为无法适应那里的环境和气候,最终不幸离世。这里强调了鬼门关所在地区环境的恶劣,以及它对生命的致命威胁。
- “比喻险恶的境地”:最后一句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总结,指出鬼门关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名称,更是人们用来形容那些危险、艰难或者极端恶劣情况的代名词。
唐代诗人不详的《鬼门关谚》通过对鬼门关艰险经历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和未知的恐惧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点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人类经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