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将刘令隐,经共谢公翻。
有此宗师在,应知我法存。
问心常寂乐,为别岂伤魂。
独访华泉去,秋风入雁门。

【注释】

乌程李明府:乌程是今浙江省湖州市,唐代有乌程县,李明府是李德裕。水堂:即水轩,水堂的别称。卢使君幼平:卢从史,当时任杭州(今浙江杭州)刺史。奘上人:指玄奘法师。五台山:在今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刘令:即刘长卿。刘令隐:刘长卿的字。谢公:即东晋名臣谢安。经:经书,佛教经典。宗师:佛家语,指佛法的继承者。我法存:我的佛法存在。问心常寂乐:问心,禅宗用语,指自省自问。为别岂伤魂:离别时怎会伤心?伤魂,伤心。华泉:华阳泉水。秋风入雁门:雁门关位于今山西忻县东北长城上,秋风吹过雁门,声入雁门,故有此景语。

【赏析】

此诗首句点题,以“身”对“将”,写送别的对象;次句承“经”对“同”,写送别的原因;第三句承“宗师”对“有此”,写送别的意义。最后两句写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而意境深远。

这首诗是李德裕送友人去五台山游玩并祝愿他学有所成之作。

前四句中,第一、二句用典,“身将刘令隐,经共谢公翻。”刘令,即刘长卿。谢公,即东晋名臣谢安。《世说新语·言语》载:“谢中有好竹,每欲赏玩辄恐破折,遂总载两袖。一日于土山临流憩偃,见一客乘小舫游鱼梁洲下,悠然叹曰:‘若有段香英,花颜秀色者何?’俄顷风起水面,波涛骤起,画舫倾败。”此处借刘令的典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水轩。后两句则用典故来表达友情之深。“宗师”即佛法的继承者,这里暗指玄奘法师。“我法存”,意即我的佛法存在。“问心常寂乐”和“为别岂伤魂”,都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心境。“问心常寂乐”,是说在分别之前,自己心中十分平静快乐。“为别岂伤魂”,则是说自己与友人分别时并不难过,因为自己心中已经十分平静快乐。

后四句中,第四句用典,“有此宗师在”。宗师,即佛法的继承者,这里暗指玄奘法师。“应知我法存”,意即应该知道我的佛法还存在于世间。第五句用典,“问心常寂乐”,是说在分别之前,自己心中十分平静快乐。第六句用典,“为别岂伤魂”,则是说自己与友人分别时并不难过,因为自己心中已经十分平静快乐。

最后一句中,“问心常寂乐”和“为别岂伤魂”,都是表现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心境。“独访华泉去”,是说自己独自前往华阳县泉水处告别。“华泉”,即华阴泉水,在今陕西华阴县北。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富有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