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可巢蚊睫,胡为附蟒鳞。
已微于蠢蠢,仍害及仁人。
动植皆分命,毫芒亦是身。
哀哉此幽物,生死敌浮尘。
翻译:
乍可筑巢于蚊睫之末,胡为依附蟒蛇之鳞?
微乎其微的虫豸已蠢蠢而动,仍危害及仁人。
动植皆分命,毫芒亦是身。
哀哉此幽物,生死敌浮尘。
注释:
- 乍可筑巢于蚊睫之末:乍可,暂且;巢,筑巢;蚊睫,蚊的睫毛;之,代词;末,末梢。
- 胡为附蟒蛇之鳞:胡为,为什么;附,依附;蟒蛇,指大蛇类动物;之,代词;鳞,蛇的鳞片。
- 已微乎其微的虫豸已蠢蠢而动:已,表示时间上的先后;微乎其微,形容微小;蠢蠢而动,比喻开始活动或出现骚动。
- 仍害及仁人:仍,表示情况的持续;害,伤害;仁人,有仁德的人。
- 动植皆分命,毫芒亦是身:动植,指动物和植物;分命,指各有各自的寿命;毫芒,指极小的东西;亦是身,也是生命本身。
- 哀哉此幽物:哀哉,哀伤啊;幽物,指隐晦不明的事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虫豸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道德和价值的思考。首句“乍可巢蚊睫之末”,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一种态度。他宁愿选择卑微如蚊睫,也不愿意追求高远如蟒蛇的荣耀。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即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地位和成就,而在于内在的本质和价值。
第二句“胡为附蟒蛇之鳞”,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他认为,即使是蟒蛇这样的生物,也只是依附在蚊睫之上,并没有真正的独立和尊严。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的一种批判态度,他认为生命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而不是盲目地依附和依赖。
接下来的两句“已微乎其微的虫豸已蠢蠢而动,仍害及仁人”,诗人通过描绘虫豸的活动,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他认为,即使那些微小的生命已经蠢蠢而动,仍然会对有仁德的人造成伤害。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不应该受到伤害和侵犯。
最后两句“动植皆分命,毫芒亦是身。哀哉此幽物,生死敌浮尘”。诗人通过描绘动植的分命和毫芒的身体,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无奈。他感叹这些微小的生命,它们的生死与浮尘一样,都是无法逃避的命运。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无奈和无力感,他认为生命虽然短暂且微小,但却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和命运。
这首诗通过咏物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他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和价值的追求,他希望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引发读者对于生命、道德和价值的深入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