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
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
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
【注释】
登雪窦僧家:登上雪窦寺的僧舍。
盘道:曲折盘旋的道路。
石窗:寺院里的窗口。
山霭(ǎi):山中云雾缭绕。
高泉:高山上的清泉水,这里指瀑布。
轩冕:帝王的车服,借以代指官位、权力。
机:权谋、变诈。
【赏析】
《登雪窦寺》是唐代大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雪窦寺寻访僧人时所见的景物,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
首联“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诗人登山寺探寻曲折盘旋的小径,但见人迹稀少,远远望去几乎不见人烟。
颔联“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诗人站在岩石上,眺望窗外,只见远处的大海在秋天里波涛起伏,近处的山间雾气弥漫,暮色渐浓时,似乎已经侵蚀到了衣服上。这里的“石窗”指的是寺院中的岩石窗户,“海”指的是大海,“霭”是指山间的云雾。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颈联“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众木”指的是周围的树木,它们随着僧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凋零;“高泉”则指的是山上清冽的水泉,它不停地流淌着。这里的“尽日飞”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如同在空中回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尾联“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认为自己无法忍受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因此才来到这雪窦寺寻找隐逸之道。这里的“轩冕”指的是帝王的车服和权力,“机”则是指权谋和变诈。诗人用这个比喻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俗名利的厌恶和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雪窦寺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既热爱自然美景,又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深度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