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遣相门延积庆,今同太庙荐嘉宾。
柳条此日同谁折,桂树明年为尔春。
倚棹寒吟渔浦月,垂鞭醉入凤城尘。
由来不要文章得,要且文章出众人。
【注释】
相门:指有好家风的人家。积庆:积德聚福,这里代指子孙有贤才。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此处指天子。
柳条:指杨柳枝条。折:折断。
桂树:指桂树之花,这里指状元及第。明年:指来年。
渔浦月:指渔船停泊在湖边。垂鞭:系马时挥鞭的动作。凤城:古称长安,今西安市。尘埃:尘土。
由来:向来;从来。文章:才能。
【赏析】
此诗是送别之作。诗人送的是自己的弟子伍秀才,而伍秀才此次赴京应考,也正好是天降吉星,为相门积庆之时,故诗题一开头就写:“送弟子伍秀才赴举。”
“天遣相门延积庆”,这是说天赐给相门以恩惠和福运,使家族有了人才辈出。“今同太庙荐嘉宾”是说伍秀才此次进京应试,将与朝廷的官员一样,被荐举到皇宫去朝拜皇帝,接受皇帝的任命。“荐”字,在这里既表示朝廷对伍秀才的礼遇,也含有对他才华的肯定。“太庙”,是指皇宫,也就是皇帝住的地方。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天,我有幸为伍秀才送行,他将要像太庙里的贵宾一样得到推荐和任用,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太庙荐”与后句的“嘉宾”相对应,表明伍秀才的前途光明,前程远大。
“柳条此日同谁折”,“柳条”是指柳枝。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这一天,柳条将与谁一同被折下呢?诗人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伍秀才此时的心情是十分轻松愉悦的,因为他将要赴京赶考,而柳条在此时是不会被人折断的,因为春天还没有到来。同时,这句诗还暗含着伍秀才即将离开家乡,到京城去参加考试的意思。
“桂树明年为尔春”,这句诗是说:明年这个时候,当桂树开出花朵的时候,就是伍秀才取得功名之日,那时他就可以春风得意、扬眉吐气了。“桂树”是科举考试中的常客(即考生们常说的“探花”),所以用它来比喻伍秀才中举。“明年”指的是一年以后,“尔春”是说你,意思是说:你今年秋天就要中举了,那时就会如桂树上开满了鲜花那样,到处都传颂你的名声。
“倚棹寒吟渔浦月”,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独自倚着船舷吟哦着诗句,直到月光映照着江上的渔船。这里的“渔浦”,是指一个地名,诗人把舟停泊在渔浦的江边,借吟咏诗句来抒发自己送别伍秀才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垂鞭醉入凤城尘”,这句诗的意思是:我骑着马缓缓地走进长安城,扬起鞭子驱散酒气进入人群。这里的“凤城”也是古人用来指代京城长安的一个地方名。“垂鞭”是古代一种骑马的姿势,表示悠闲自得的样子。这两句诗是说:我带着伍秀才来到长安,然后一起骑上马缓缓前行,一路上高高兴兴地进入长安城中去。
“由来不要文章得”,意思是说:从来人们都是认为,要想在仕途上取得成功,就必须靠文才出众才行。“由来”,是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看法;“不要”是不要的意思;“文章”是指文才;“得”是能够达到的意思。这一句诗是说:从古至今,人们都有这样的看法,认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必须依靠自己的文才和学识。
“要且文章出众人”,意思是说: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依靠自己的文才超过他人。“要且”是说现在;“文章”是指文才;“出众人”是指超过一般人。这一句诗是说:现在大家都认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依靠自己的文才有过人之处。
【评解】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诗人送的是自己的弟子伍秀才,而伍秀才此次赴京应考,也正好是天降吉星,为相门积庆之时,故诗题一开头就写:“送弟子伍秀才赴举。”
“天遣相门延积庆,今同太庙荐嘉宾”。这是说天赐给相门以恩惠和福运,使家族有了人才辈出。“今同太庙荐嘉宾”是说伍秀才此次进京应试,将与朝廷的官员一样,被荐举到皇宫去朝拜皇帝,接受皇帝的任命。“太庙”,是指皇宫,也就是皇帝住的地方。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天,我有幸为伍秀才送行,他将要像太庙里的贵宾一样得到推荐和任用,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
“柳条此日同谁折”,“柳条”是指柳枝。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这一天,柳条将与谁一同被折下呢?诗人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伍秀才此时的心情是十分轻松愉悦的,因为他将要赴京赶考,而柳条在此时是不会被人折断的,因为春天还没有到来。同时,这句诗还暗含着伍秀才即将离开家乡,到京城去参加考试的意思。
“桂树明年为尔春”,“桂树”是科举考试中的常客(即考生们常说的探花),所以用它来比喻伍秀才中举。“明年”指的是一年以后,“尔春”是说你,意思是说:你今年秋天就要中举了,那时就会如桂树上开满了鲜花那样,到处都传颂你的名声。(《唐诗鉴赏辞典》杨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