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
忧民一似清吟苦,守节还如未达贫。
利刃从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尘。
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

【注释】

郑员外:郑余庆,唐朝宰相。

至公:公正无私。

至察:明察秋毫。

清吟:指清廉的诗歌。苦:艰难困苦。

守节:保持高尚的气节。未达:没有达到。

利刃:锋利的刀剑。堪:可。

澄潭:清澈的深水潭。不容:不能容纳。尘:杂质,这里指污浊的东西。

潜夫:隐居的士人。岂合:哪里适合。甘(gān):情愿。棹(zhào):船桨。钓纶(lún):钓鱼用的丝线或丝制的鱼竿。

【赏析】

这首五言诗是一首题咏郑余庆的七律,表达了作者对郑余庆为官清廉、不图名利、刚直不阿、淡泊名利的赞赏之情。

首联:“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诗人首先称赞了郑余庆的政绩,认为他是一个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好官,在历史上像他这样正直廉洁的官员并不多见。这句诗既赞美了郑余庆的为官品质,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官场风气的失望和不满。

颔联:“忧民一似清吟苦,守节还如未达贫。”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郑余庆为民造福的精神风貌。他认为郑余庆关心百姓疾苦,就像自己辛苦吟诵诗歌那样痛苦;他坚守道德操守,就像尚未达到富贵荣华的境界一样清高。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郑余庆的敬佩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当时一些贪官污吏的厌恶和批评。

颈联:“利刃从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尘。”诗人以锋利的刀剑切玉比喻郑余庆处理问题时的果断和坚决,以清水潭底不容杂质比喻他的为人正直无私。这两句诗既是对郑余庆为官清廉、秉公执法的评价,也是对其高尚品质的赞美。

尾联:“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末联诗人指出,像郑余庆这样的隐士,又何必去追求功名利禄呢?诗人认为,既然郑余庆已经达到了人生的理想境界,那么他也没有必要再去追求更高的地位和财富了。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这句诗既是对诗人自己志趣的抒发,也是对郑余庆这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对郑余庆的赞颂和对诗人自己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