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诗句翻译:从烽火台上远眺,黄昏时分独坐,任由海风拂过脸颊。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矗立着一座高高的戍楼,黄昏之时,我独自坐在那里,任由海风吹拂着我的衣裳。更吹起羌笛之声,《关山月》的旋律悠扬响起,勾起了我无尽的思乡愁绪。然而心中虽有万般无奈,却也难抵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是一组描写边塞生活、反映边塞士兵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的组诗,共七篇,每篇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和心情。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战士在黄昏时分,站在烽火台边,听着羌笛声中《关山月》的音乐,感受到万里之外的家乡之愁,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奈之情。

诗中的“烽火城西百尺楼”设定了一个典型的边塞环境,烽火台作为军事预警的重要设施,常常位于战略要地。这里的“黄昏独坐海风秋”不仅描述了时间背景,也营造了一种孤独而沉思的氛围。诗人通过这种孤独的观察,加深了读者对于边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更吹羌笛关山月”中的“关山月”不仅是音乐上的意象,还象征了边塞的遥远和孤独。羌笛的声音在空旷的关山上回荡,与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相交织,形成了一种深深的共鸣。

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则是全诗情感高潮的体现。这里的“无那”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情绪,同时也反映了边塞士兵对于远离家乡的深切哀愁。这种情绪不仅仅是个人的悲戚,更是一种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景色的描述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边塞士兵在艰苦环境中的内心世界。它不仅仅是对边疆生活的写实,更是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深刻揭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