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蘋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一句“独凭朱槛立凌晨”,描绘了诗人清晨时分,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栏杆上,眺望远方的景象。这里的朱槛指的是红色的栏杆,它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执着和坚守。清晨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清新的气息,诗人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和脉动。

第二句“山色初明水色新”,进一步描绘了清晨的景色。山的颜色开始变得明亮,水的颜色也显得清新。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第三句“竹雾晓笼衔岭月”,继续描绘了清晨的景色。竹雾缭绕,仿佛把月亮紧紧地包裹在中间,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这里的“晓笼”形象地描绘了晨雾的朦胧和美丽。

第四句“蘋风暖送过江春”,则是描绘了江面上的景色。蘋(一种植物)风吹过江面,带来温暖的气息,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句诗通过描绘江面上的景致,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第五句“子城阴处犹残雪”,描绘了城墙的影子处依然残留着残雪的情景。这里的“子城”是指古代的城市城墙。残雪的存在,暗示了季节虽然已经转暖,但在某些地方仍然保持着冬日的痕迹。

第六句“衙鼓声前未有尘”,则是描述在衙鼓声之前,空气中并没有尘埃。这句诗通过对比衙鼓声前的宁静与之后的喧嚣,反映了诗人对于和平与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七句“三百年来庾楼上”,表达了这座楼阁见证了唐朝三百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庾楼作为一座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一个文化的象征。

第八句“曾经多少望乡人”,则是表达了这座楼阁见证了许多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期盼。这些游子为了生活、为了理想而远离家乡,他们在这里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

第九句“庾楼晓望”是整首诗的结尾,总结了诗人对这座城市的感受和思考。庾楼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唐朝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诗人通过对庾楼的观览,引发了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这首诗通过对庾楼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气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望。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