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借响松筠外,画隼停晖水石间。
定掩溪名在图传,共知轩盖此登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选项。
“远闻”二句:远远地听说这郡城在春天来临时到旧山游玩。“清风借响松筠外”,意思是说,春风似乎有意借清风的声音吹拂出松筠的声响,使松筠的音响传得更远。“画隼停晖水石间”,意思是说,画隼停息在水边的石头上,沐浴着夕阳余辉。
“定掩”二句:一定有人把溪流的名字记在了图传里,大家都知道这里是轩盖所登攀的地方。“定掩”二字表明,溪流的名字一定会被记载下来。“共知”二字表现了人们对于这个地方的熟悉程度。
赏析:
首联写春游之趣。“远闻”“清风”“借响”三字,将读者引入一个清新脱俗的境界。
颔联写景,描写春游胜地之美。“画隼”句,以“画隼”喻画工;“停晖”句,以“水石”喻清泉。诗人笔下,这些景物都仿佛有了灵性,仿佛都有了生气。
颈联写游人登临之乐。“定掩”句,用典,典出南朝宋明帝《杂事》卷三:“王敬弘为丹阳尹,尝行春至鸡头山。时有沙门名宝志者,于山中坐,闻王行声,乃起礼谢。王问:‘何故?’答云:‘此地是吾旧居。’王曰:‘此是何许山?’答曰:‘此是鸡足山也。’……王大笑曰:‘吾今方知是此山。’于是遂止。”王恭与王僧虔父子并称为“一时冠族”。此处“定掩”句,意即定有人将溪流之美景记在图中。而“共知”一句,则表达了诗人与众人同享美景之乐之情。
尾联写游人游览之乐。全诗四联,前三联皆从侧面写景,最后一联才正面点出游人之乐。“定”字、“共”字,均强调了大家共同参与之意。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它没有直接描写景色之美,而是通过景物之间相互映衬、互相烘托来突出景物之美。如第二联中,松、竹、石、水、风、鸟等景物之间相映生辉,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又如第三联,诗人先写画隼,再写水石,两两相应,相得益彰。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使得全诗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典故,使诗句富有文化内涵,增加了诗句的艺术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