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不遇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注释

1. 北阙献书: 指向皇宫北面的门楼(古代宫殿的正门)递交奏章或书信,表示自己有志于仕途,希望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
2. 南山种田: 比喻隐居生活,通过在山林中务农来表达作者追求自然、远离政治斗争的生活态度。
3. 百人会: 泛指各种社交集会,这里可能意味着在这类场合中难以获得应有的重视或认可。
4. 五侯门: 指达官显贵的府第,常用以形容权贵之家。
5. 河朔: 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地区,古代用来代称边远荒僻之地,也可能暗示诗人被贬至边远地区。
6. 茂陵: 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此处用以象征诗人的家乡。
7. 登山临水: 指诗人经常行走于山水之间,反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8. 今人: 指当前的人,也即作者所处的时代的人。
9. 昨人: 指过去的人,即过去的诗人,这里可能暗指那些曾经得到过皇帝赏识的文人。
10. 私: 自私,指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译文

向北的朝廷献书却始终没有回应,我在南山种地却未能有所收获。
我曾在众多聚会中未被重视,在权力的中心门前却无法施展才华。
我曾前往边远的河朔之地与友人举杯痛饮,我的家乡是否依旧平静无事?
在这山高路远的地方我反复攀登又涉水前行,请不要问我这是否影响到了春天里杨柳的生长。
如今人们大多自私自利,我的心声你或许已经知晓但未必认同。
只有帮助别人之后才能放下官职,我宁愿做一个平凡的男子也不愿做无谓的争斗。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前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或十五年(727)诗人被贬济州到开元二十二年(734)拜右拾遗期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这一时期的生活情况和人生追求。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开篇四句用典,形象地点明“不遇”的主题;中间四句主要描写主体的内心感受;末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和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