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鸟不恋枝,喈喈在同声。
行子驰出户,依依主人情。
昔时霜台镜,丑妇羞尔形。
闭匣二十年,皎洁常独明。
今日照离别,前途白发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手法和情感的理解。
①栖鸟不恋枝,喈喈在同声。“栖”意为停歇,“同声”指鸟儿们齐鸣的叫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栖息的鸟儿不留恋树枝,它们一起鸣叫。”
译文:鸟儿栖息在树上,发出悦耳的叫声,与同伴一同欢唱。
②行子驰出户,依依主人情。“行子”意为行人,“出户”指走出家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行走的人冲出了家门,流露出留恋主人的深情。”
译文:行者匆匆离开家门,流露出依恋主人的深情。
③昔时霜台镜,丑妇羞尔形。“昔时”指从前,“霜台”为古时官吏上朝时所站之处,此处指朝廷。“丑妇羞尔形”意为“丑女人因你而害羞”。
译文:以前朝廷的镜子,丑女人因你而害羞。
④闭匣二十年,皎洁常独明。“闭匣”意为关闭,“皎洁”意为光亮洁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关紧了匣子二十年,它洁白无瑕,总是独自发亮。”“皎洁”一词,既表现了镜子本身的品质,也暗喻了诗人自身的高洁品格。
译文:关紧了匣子二十年,它洁白无瑕,总是独自发亮。
⑤今日照离别,前途白发生。“今日”指今天,“离别”“前途”分别指离别和未来的道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天照见别离的情景,未来的道路将会白白地逝去年华。”
译文:今天照见别离的情景,未来的道路将要白白地逝去年华。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友人李季友的一首送别诗。全诗从写景入手,先写鸟儿的鸣叫,再写行者的离开;然后写镜子中的自己,最后写镜子的洁白和自己的白发,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栖鸟不恋枝,喈喈在同声”,诗人通过描绘鸟儿栖止于同一处树枝上的欢快场景,巧妙地暗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这里的“同声”不仅指的是鸟儿们的鸣叫声,更隐喻着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和相互陪伴的情感纽带。鸟儿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歌唱,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那种纯真无暇、无需言语交流的友谊。
颔联“行子驰出户,依依主人情”,进一步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情厚谊。行者匆匆离家而去,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朋友,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离别时刻的不舍。这一联中,“出户”与“依依”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表现出行者急于离开家去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他对朋友的深深眷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差,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颈联“昔时霜台镜,丑妇羞尔形”,则通过对古人宫廷生活的回忆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敬爱。诗人在这里以“丑妇”自比,暗示了自己曾经也有过一些不足之处或尴尬的经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自卑或沮丧,反而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提升自己。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正是诗人所倡导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人也将这一经历视为一种成长的过程,表示自己已经从过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尾联“闭匣二十年,皎洁常独明”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将友人的离去比喻为“关紧了匣子二十年”,意指他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封存起来,不再轻易表露。然而,这份思念之情却在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成为了诗人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这里的“皎洁”二字,既形容了镜子本身的品质,也隐喻了诗人自身的高尚品德。他希望这份思念之情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得到延续和升华,成为彼此之间永不磨灭的纽带。
这首送别诗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鸟儿、行人、镜子等意象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其情感真挚而深沉,意境优美而深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