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许徵君,西方彦上人。
生时犹定见,悟后了前因。
灵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频。
碑存才记日,藤老岂知春。
车骑归萧察,云林识许询。
千秋不相见,悟定是吾身。
【注释】
萧山祗园寺:指萧山县的祇园寺,位于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东晋时建。许徵君:许询(?~371年),东晋名士,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彦上人:即西方僧,指竺道生(445-520年)。生:活着时。定见:确定的见解或见解。悟后:觉悟之后。了前因:明白了前生的事理。高僧:出家人,这里指僧人。碑存才记日:只记得碑文记载的日期,而不知道碑文本身是何时立的。藤老岂知春:藤树老了,难道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吗?车骑:原指帝王的车骑队伍,这里指许询。云林:指许询所居的云林山。
【译文】
东晋许徵君,西方僧道生。
活着时还能看到,觉悟后就能明白前世今生。
灵塔多年依然古老,高僧苦行不断。
碑文记载的日期,只知道而已;藤树已枯,又怎能知晓春天的来临。
车骑回到萧城,云林山中识得许询。
千秋万代也难以相见,觉悟的人就是我自己。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诗作的七言律诗,诗人许询在这首诗中追忆了自己早年与友人的交往和对佛教思想的体认,并感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
第一句“东晋许徵君”,交代了主人公许询的身份背景。东晋时期,佛教思想传入中国,许多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都开始接触和接受佛教思想。许询作为东晋时期的名士,对佛教思想也有所了解,他的思想深受佛教影响。第二句“西方彦上人”则点明了主人公与友人的关系——西方彦,也就是印度僧人,是许询的朋友。第三、四句“生时犹定见,悟后了前因”则是作者感慨自己对佛教思想的理解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生时能够明确见解,觉悟以后才能理解前世今生。这里的关键词“悟”指的是禅宗顿悟,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强调通过直接观察自己的内心来达到觉悟的境界。
接下来的四句“灵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频”,描述了许询记忆中的寺庙和僧人的生活状态。灵塔是古代寺庙中的建筑物,用来供奉佛像或亡灵的牌位。多年古指的是这座灵塔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表明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迹。高僧苦行频则暗示着这位僧人一直过着刻苦修行的生活。这里的关键词“苦行”指的是佛教徒为了修行而进行的艰苦劳动,如打坐、念佛、参禅等。
接下来两句“碑存才记日,藤老岂知春”则描写了许询对于时间流逝的认识。碑文记载的是某年某月立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碑文可能早已被侵蚀或磨损,以至于无法确定具体的年份或立碑的时间,只能根据其他线索进行推测。至于藤树老去,却无法知道春天的到来,这是因为岁月流转,季节更迭,藤树的生命周期有限,春天自然无法预测其到来。这里的关键词“才记日”指的就是碑文记载的日期,而“春”则是四季之一,代表着生机勃勃的季节。
最后两句“车骑归萧察,云林识许询”,描绘了诗人回到故乡的情景和他与友人之间的友情。车骑是指帝王的车驾,这里借指诗人回到故乡的场景。萧察是诗人的故乡,也是诗人曾经居住的地方。云林山是诗人隐居的地方,也是他的好友许询的住所。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怀念以及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许询与友人的交往以及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领悟过程,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深刻感悟。诗中充满了哲理性和思辨性,给人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