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仍逢乱,安排赖佛书。
劳生中寿少,抱疾上升疏。
日暖人逢鹿,园荒雪带锄。
知非今又过,蘧瑗最怜渠。
注释:
1 光启三年人日逢鹿:光启三年,即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的正月初五。在这一天,诗人遇到了一只鹿。
- 浮世仍逢乱:浮世,指尘世,世俗。乱,指战乱、纷争。诗人感叹世间依然战乱不断。
- 安排赖佛书:安排,指命运。佛书,佛教书籍。诗人感慨自己的命运如同被安排好的一样,依赖佛教书籍。
- 劳生中寿少:劳生,指劳碌的人生。中寿,指中等寿命。诗人感叹自己的人生短暂,寿命较短。
- 抱疾上升疏:抱疾,指患病。上升疏,指上书言事。诗人表达了因病无法正常履职的遗憾。
- 日暖人逢鹿,园荒雪带锄:太阳暖和的时候,遇到一只鹿,园子荒芜,积雪覆盖了锄头。
- 知非今又过,蘧瑗最怜渠:知非,指的是诗人知道这不是最后一次遇到鹿。蘧瑗,指的是古代贤者蘧瑗。诗人以蘧瑗自比,表达了对这位贤者深深的同情和怜惜。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光启三年正月初五这一天所写。诗中描述了诗人在这一天遇到的鹿和随后的心境变化。
首联“光启三年人日逢鹿”,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发生,即在光启三年的人日(即农历新年初一)这一天,诗人在山中遇到一只鹿。这种巧合可能寓意着诗人与自然的亲近以及内心的平静。
颔联“浮世仍逢乱,安排赖佛书”反映了诗人对世事动荡不安的感慨以及对佛法的依赖。诗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被安排得妥妥当当,依赖于佛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颈联“劳生中寿少,抱疾上升疏”,诗人表达了自己因为劳累而寿命较短,且因病无法上疏(即向皇帝进言)的遗憾。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健康的重视。
尾联“日暖人逢鹿,园荒雪带锄”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荒凉的画面。诗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遇到一只鹿,而周围的园地荒废,白雪覆盖了锄头。这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最后一句“知非今又过,蘧瑗最怜渠”,是诗人的总结。他知道这样的遭遇并不是最后一次发生,而像古代贤者蘧瑗一样,他也是最值得怜惜的那位。这句诗既是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和平,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