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
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
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
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

诗句释义

1 相逢唯道在 - 这句表达的是,尽管道路不同,但只要心中有道(即正确的道理或信念),就能相互理解。”道”在这里象征着真理、正义或道德准则。

  1. 谁不共知贫 - 此句意味着没有谁能否认贫穷是一种普遍的状态。这里的”谁不”表示否定所有可能的质疑者,强调了贫穷作为一种普遍现象的真实性。

  2. 归路分残雨 - 描述了送别的场景,”归路”指的是归途或返回的路,”分”可能意味着分离或分开,”残雨”则描绘了雨后的情景,暗示了离别时天气的变化,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

  3. 停舟别故人 - “停舟”指停靠船只,可能是为了告别某人,”故人”指的是老朋友或亲人。这句话传达了诗人在船上与朋友告别的情感。

  4. 霜明松岭晓 - 描述了清晨时分,霜白覆盖的松树和岭上的景象显得格外清晰。这里的”霜明”描绘了霜雪反射出的明亮光辉,增添了画面的清晰度和清冷之感。

  5. 花暗竹房春 - “花暗”意味着春天的花已经凋谢,而”竹房”则可能指的是竹林中的小屋,这里用“暗”来描绘花的凋谢状态。整体上,这一句表达了一种对春天即将结束的哀愁之情。

  6. 亦有栖闲意 - 这句话提出了一种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这里的”栖闲”指的是隐居于宁静的生活,”意”表明了一种内心的渴望或意向。

  7. 何年可寄身 - 表达了对未来能否实现隐居生活的疑问,”何年”询问未来的时间,”可寄身”则是指能在某个时间点找到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

译文

  1. 相逢唯有道理存,无人不共知贫贱情。
  2. 归途之上留余雨,停舟之际别故人。
  3. 霜光照亮松岭晨,花落竹间春色消。
  4. 有志于隐闲之境地,何时能寄身于此?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感伤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色彩,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有离别的哀愁又有追求隐逸理想的复杂情感世界。通过对比“道”与“贫贱”,强调了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道德信念的重要性。此外,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内心对和谐与安宁的追求。整体而言,这是一首感情真挚且意境深远的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