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城南省清秋夜,江郡东楼明月时。
去我三千六百里,得君二十五篇诗。
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坐到天明吟未足,重封转寄与微之。
【注释】
①张十八员外:即张籍(766-830),字文昌,唐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及第,曾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等职,官终秘书少监。与王建、元稹友善。有《张司业集》。清秋夜:指秋季的夜空。②江郡:泛指江边的州府所在地。
③阳春曲:一种古代歌曲名。④淡水交情老始知:意谓在晚年才懂得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⑤坐到天明吟未足:直到天亮还吟咏不止,表示对友人诗作的喜爱之情。⑥重:再次。转寄:重新寄出。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收到友人赠诗后,先写了自己的感想,然后写自己对诗的欣赏,最后以“重封”两字结束全篇,表明自己将把此诗再转给友人看。
首联点题。秦城南省清秋夜,江郡东楼明月时,这两句是说,秦城南边省城里,秋天的夜晚月儿高;江郡城东楼头里,明亮的月光时常照耀。“南省”,指中书省。“清秋”,指秋季。《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时置太乐,有黄门倡,俗谓之“乐府”。《汉书音义》:“汉乐府诗多‘清’、‘秋’之词。”又,唐代翰林院也设在中书省,故称“南省”。《新唐书·百官志》:“南衙三品以上,北衙五品以上,皆为学士,学士皆分直翰林院。”《旧唐书·职官志》:“学士院,本隶于中书、门下省,神龙初改隶于中书省。开元二十四年复归门下省。”唐制,学士院掌起草诏令,称为“内庭供奉”。《旧唐书·职官志》载:“凡应制举者,皆集于翰林院。……其日谓之集贤殿,或谓之集士堂。”
上句“秦城南省”,点明地点,下句“江郡东楼”,则写出时间,时间是在秋天的夜晚,地点是在江郡东楼。“明月时时”四字,描绘了诗人观赏月色的优美环境,也烘托了诗人赏月时的心情。“明月时时”是实写,而“南省”与“东楼”则是虚写。
颔联写诗人的感受。“去我三千六百里”,言诗人与张籍相隔遥远;“得君二十五篇诗”,言得到张籍赠送的二十五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张籍的敬慕和感激之情。
颈联写自己对诗的欣赏。“阳春调”是《阳春白雪》的别称,相传为战国时期的楚国民间乐曲,后被用作音乐理论著作的名称。《乐府诗集》卷七十六云:“宋鲍照《舞鹤赋》序云:‘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乃援琴而鼓之,一奏之而鸿鹄垂翼,麒麟在野。’后人因以‘阳春’为乐府曲名。”此处借以比喻张籍的诗作高妙如古乐中的“阳春曲”。《晋书·乐广传》载:“谢玄问乐令:‘顾长康书法,遍体皆似麻姑在木叶中。’乐令曰:‘卿居情近理,何得都似?’答曰:‘吾虽无艺术,而此尚不如与人,况当书画邪?’”此处借以比喻张籍的诗作精妙难和。“淡水交情”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同心之言,可以喻论。”“淡水”指淡薄的水,常用来比喻友谊不深。“老始知”,用《论语》中的话,孔子曾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用“老始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情深厚的感悟。
尾联写自己对诗的欣赏和喜爱。“坐到天明吟未足”,“坐到天明”四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吟诵张籍诗句的情景,突出了诗人对张籍诗歌的喜爱之情。“吟未足”四字,表明了诗人吟诵张籍诗歌的态度:尽管到了天明,仍然吟诵不尽,表达了他对张籍诗歌的喜爱之情。“重封转寄与微之”,表明了诗人将这首诗转给友人看的意图。诗人之所以要重封此诗,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太好了,他希望友人能够再次读此诗并为之感动。
这首诗是酬答之作。诗人在收到张籍的《新诗二十五首》后,首先写了自己的感受。诗人首先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接着写自己对于张籍诗歌的喜爱和赞赏之情。诗人对张籍的诗歌赞誉有加,不仅赞美了张籍的诗歌的高妙之处,也赞美了张籍与自己之间深厚的友情。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再次读此诗的意愿,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诵读让张籍更加喜欢自己的诗歌。